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毛泽东诗词二首 教学设计
《毛泽东诗词二首》教学设计之二
西王小学 李淑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之难,使学生进入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时空。
   2、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及想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交流来理解体会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介绍作者
   1、师:同学们,第21课我们要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词。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2、同学们交流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参与交流。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写作背景
     有条件的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演唱长征歌曲,以增强学生对长征的了解。
   1、师: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长征的,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师生交流,教师还要系统地把长征简单地讲述一下,为下面两首诗词的教学打下基础。)
    有关长征的经过,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红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25 日夺取娄山关和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为词牌名,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读词,教师及时发现读错的字间或读错节奏,教师指导后,再请多个学生阅读。以使学生把这首词读准确。
   4、读完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师生交流,捕捉学生对词的感受能力)
  三、品读诗词,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1、中心话题: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词,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你的工具书,理解每句词的意思,想一想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1)上阕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着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师: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当时的时间是拂晓时刻,还能看到天边的残月。气候是非常冷,还刮着西北风。环境是险峻的山路,非常危险。)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风声,马蹄声,行军的脚步声,那多快,那么急,还听到了军号的声音。)
    师:你是如何理解“碎”“咽”的?(“碎”“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入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的,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硬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凛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上阕。
    师:现在,你的心情如何?(感受非常紧张,心里很抑郁。)
    师:上阕的写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给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虽然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的确让我们有一种阴沉抑郁的感觉。毛泽乐曾自注此词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上阕词中有两个“霜晨月”,这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
   (2)下阕的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师:下阕写的是过了娄山关的所见所感。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在感慨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山,看到了残阳。师:那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残阳?生:连绵起伏的山像大海一样,残阳像血一样,把山河染红了。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比喻。师:这两个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出了要付出多少的流血牺牲,才胜利越来娄山,也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的战斗激烈。那,娄山关之战又是如何的激烈,你们能想像到吗?生:娄山关之战特别激烈,从“真如铁”就能看到了,娄山关像钢铁一样坚固,红军过娄山关一定不容易。但是,娄山关在红军眼里并不算什么,它是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的。一个“越”字,也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激烈的场面。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红军的英勇和对困难的藐视。师:从哪看出来的?生:“漫道”,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师:那作者在感慨什么呢?作者在感慨战征的激烈,在感慨红军的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在感慨革命前途的无限光明。)
    师:其实,“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诗人心里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而今”和以往相比,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头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师: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注:师生对话交流的时候,不要脱离语言文字,要让学生多体会着读一读)
  四、抒发情感。
    师:这首词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五、自由读词,升华情感。
  六、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2、读课题。
   3、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介绍文体,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
   2、介绍文体。同学们,读这首诗,是不是感觉和我们以前学的诗词都不一样?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间,把握节奏。
   4、指名读。
   5、读这首诗,你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诗词,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1、中心话题: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你的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中蕴涵了一种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慨。“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把困难看作是平常的小事,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这一句是全篇的纲领。以静写动,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但这些都不被红军放在眼里。多么英勇的气概呀。
  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慨。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的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极大的反差之间,显示的是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运用了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总: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从这句话感受到了红军的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
  师:这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在这句话中有一对反意词。“暖”“寒”,你们是怎样理解的。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
  师: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在听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心情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现在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师:诗中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一“拍”一“横”以动写静,极具气势。此时,你们是否也真切地体会到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了呢?
  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惊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言开。
  师:你能想像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场景吗?红军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总:如果说翻五岭,走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翻过雪山带给敌人的又是什么呢?
  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让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胜利的喜悦吧。(如果允许,可以展示三军会师的场景。)
  四、回顾全诗并拓展。
   1、作者用凝练的诗句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再到诗中去感受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
   2、出示下面一段话,作为拓展资料。
    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长征有什么意义时写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他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的是到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他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检查学生背诵毛泽东诗词。
  二、指导识字生字。
  三、完成同步练习。
  四、作业:预习22课。

  [参考资料]
  1、长征的经过: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湘赣革命根据地(亦称湘赣苏区)红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给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探索战略转移的道路,命令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1934年8月7日,红6军团突围西移,经两个多月转战,于10月下旬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接着,两军向湘西发起攻势作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10月初,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红军第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21日晚,中央红军以第1军团为左路前卫,第3军团为右路前卫,第9军团掩护左翼,第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军委第1、第2纵队居中,第5军团担任后卫,从江西于都县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了信丰河。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甬道式的队形携带大量笨重的物资器材沿山路西进,行动缓慢。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域。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的兵力专事“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力薄弱,担任“追剿”、堵截的国民党军,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这种情况,便于红军机动作战。然而,博古等领导人一味退却的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前出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27日,红军一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南北对进,向红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红军在湘江两岸经过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接着进至西延地区。至此,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从而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西进,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等城,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
  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中央红军进占遵义后,蒋介石以几十万兵力,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进至四川西北部创建新的苏区。1月19日,中央红军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于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中央红军进行追击堵截,并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企图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中革军委根据这一情况,决定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贵川边境地区机动作战。2月11日,红军掉头向东;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进,于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石急令其“追剿”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在国民党军再次向川南地区集中的情况下,中央红军突然转向东北,接着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红军以第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钳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之国民党军甩在乌江以北。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乘隙向云南急进,27日进抵昆明附近。29日,中央红军由寻甸、嵩明地区转向西北前进,于5月9日从皎平渡过金沙江。在乌江北岸单独活动的红9军团,经黔西、水城西进,于5~6日从东川(今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段渡过金沙江,接着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同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于中旬占领了以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苏区的计划,于5月15日由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在北进的路上,既有冕宁以北大凉山的彝民区,又有天险大渡河。蒋介石以薛岳、刘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障碍,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20日,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迅速北进,顺利地通过彝民区,于24日晚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歼灭守军两个连,控制了安顺场渡口。25日,红军第1团第2连的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冒着守军的猛烈火力,战胜大渡河的激流骇浪,乘船强渡成功,击溃左岸守军1个营,巩固了滩头阵地。但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桥,中央红军仅靠4只小船无法在短期内渡过河去,而此时尾追的国民党军已经迫近,情况十分紧急。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军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泸定桥。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4团,多次击溃川军的拦阻,兼程急进,于29日晨夺占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38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经过紧张的准备,红4团于当日16时发起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在该团的火力掩护下,由第2连的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并冲入泸定城内。红军后续部队紧跟过河,歼灭守军大部,占领泸定城。接着与由左岸北上的部队会合,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胜利地渡过了大渡河。至此,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的企图彻底破产。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之后,继续北进,占领天全,并乘胜突破了川军芦山、宝兴防线。接着,中央红军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翻越了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向懋功(今小金)方向前进。这时红四方面军正由岷江地区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一部进到达维。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四方面军一部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余万人。
  早在1934年冬,在国民党军集中40多个团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亦称鄂豫皖苏区)围攻的情况下,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指示,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于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2月,红25军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区。此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石塔寺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7月上旬在袁家沟口歼国民党军1个旅,接着北出终南山,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红25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于16日从西安以南丰裕口出发,经户县、周至县境西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转而北进,于9月16日在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和当面情况,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而张国焘却主张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等偏僻地区退却。为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据此,中革军委制定了夺取松潘的战役计划。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21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为红军的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兼),政治委员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另将中央红军的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由于张国焘的阻挠,延误了红军北上的时间,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施。8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了继续贯彻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中革军委决定进取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红军指战员历经艰辛,通过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左路军先头纵队于20日到达阿坝地区。右路军于8月27日到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29~31日,右路军第30军和第4军一部,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法,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49师约5000人,打开了红军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在红军右路军向班佑、巴西前进的途中,中共中央电令张国焘,要左路军迅速出墨洼、班佑,与右路军并力东进。红军右路军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后,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张国焘建议左路军迅速出班佑,向右路军靠拢。但张国焘制造借口,不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命令已进到墨洼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接着,张国焘提出红军主力南下川康边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计划,对抗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接着,他又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共中央。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机智地报告了毛泽东。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9月10日率领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于16日逼近川甘边界的要隘腊子口。17日拂晓,红军一举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8日占领哈达铺,胜利进入甘南。接着,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1年、纵横11个省、行程2万5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11月初,红军陕甘支队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再次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辖第1军团(陕甘支队编成)、第15军团。11月21~24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1935年9月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之第4、第30军分别由阿坝、包座地区南下,企图在川康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苏区。10月8~20日,南下红军发动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击溃川军6个旅。24日,又发起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11月13~19日,红军在名山东北百丈地区同川军十几个旅激战7昼夜,虽歼灭川军1.5万余人,但红军也伤亡近万人。1936年2月,红军被迫向西转移,4月进入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红军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张国焘南下行动遭到失败。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经过朱德、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于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  
  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供参考。
  2、《长征》中各别字词的解释。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011-02-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毛泽东诗词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摘自《师湘的日志》网站。
下一篇  → 《毛泽东诗词二首》教学设计之三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