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教科版第一册教科版第二册教科版第三册教科版第四册教科版第五册教科版第六册教科版第七册教科版第八册教科版第九册教科版第十册教科版第十一册教科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快乐读书屋六 教学设计
《迷人的天山牧场》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材简析
  本文紧扣本单元“城乡美景”的主题,以优美的文笔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天山牧场平时、雨天、傍晚、夜间迷人的景象,向学生展现了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牧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优美,画面清晰,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都很有帮助。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画面清晰,适宜“朗读为主,想象相辅”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升华。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疆、吾、策”等8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想象天山牧场景色的美。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天山牧场的诗文和图片。
   2.中国地图、天山牧场夜景图片和风光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图导入: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辽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牧场就在天山的群峰环抱中,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仙境,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向人们展示着她那美丽而又迷人的风姿。
   2.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碧野先生,一起到美丽的天山牧场去看一看,共同感受一下她迷人的风姿。(板书课题)
    [中国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山所处的具体位置,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并能潜在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奇异的风景无处不在。在导入中揭题,既扣住了题眼,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熟。
    (2)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都表现在那些方面,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反馈读书收获,教师随机板书。(晴天之时、云雨之下、黄昏之后、夜晚之间)
  三、披文入景,朗读体悟
   1.指名朗读2~4自然段,感受天山牧场晴天时的迷人景色,想象花草的艳丽丰茂、畜群的自由肥壮、牧女的快乐健美。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墨绿的原始森林、鲜艳的野花、青翠的酥油草、水泡似的蒙古包、肥壮的畜群、唱着歌的哈萨克族牧女)
    (3)再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阳光照耀下的天山牧场那美丽迷人的景象。
   2.指导感情朗读5、6自然段,感受阵雨过后草原的清新碧绿,想象黄昏之时牧场的神秘诱人。
    (1)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阵雨过后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想一想:句中“绿宝石”“金钢钻”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边读边想象落日映照下的牧场那金碧辉煌的景象。
   3.课件出示夜色笼罩下的天山牧场图片,学生图文对照,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宁静安详。
    (1)学生看图,教师诵读7、8自然段。
    (2)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美。
      [通过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山牧场的美,因声明意,领略作者用语的精妙,以声传情,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对自然景观的想象,使自然景象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四、再读再悟,积累升华
   1.欣赏天山牧场迷人的风光。(课件出示天山牧场风光片)
   2.通读课文,再次感受天山牧场无处不在的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认读本课生字。
   5.扩展阅读。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九寨沟》一文,读后说说文中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
    [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天山牧场的基础上,视频展现天山牧场迷人的风光,从感官上给学生增加印象,使天山牧场的美更加形象具体地渗透于学生的记忆中。拓展阅读,让学生领略九寨沟风光的另一种美。]
 
   [2011-03-1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迷人的天山牧场》教学设计之一  摘自《二小赵晓的blog》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