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 教学设计
《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上海道小学 张琛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五星红旗遨游太空的意义,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学生在自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扮演科技人员进行介绍,深化感受。
   3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五星红旗遨游太空的意义。
  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从多角度思考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训练项目: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方式: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录像片,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
   2、这段录像播放的就是课文中所提到的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7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卫星。
  (二)按照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来学习《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这篇课文。
   1、出示学习方法。(投影)
   2、学生开始学习。
  (三)汇报学习情况。(可以小组为单位)
   1、读课文,并讲解不理解的词义。
    提醒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生字。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2、理清文章脉络。
    第—部分(第1自然段)1996年10月20日,一面五星红旗随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遨游太空,11月4日返回地面。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在这之前也有两面五星红旗遨游过太空,但都是搭载美国的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具体介绍五星红旗遨游太空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介绍遨游太空的这面五星红旗返回后的情况。
   3、按照阅读提示,归纳成几个问题,理解课文。
     学生归纳出问题:
    (1)一共有几面五星红旗遨游太空,哪一面最值得我们骄傲,为什么?
    (2)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教师把问题提升一下:
    (1)一共有几面五星红旗遨游太空,它们各代表了什么?哪一面最值得我们骄傲,为什么?
    (2)请同学扮演“科研人员”,举办一次“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展”。
  参考答案1:(文中介绍了三面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面代表了一位美籍华人对祖国的热爱;一面代表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一面代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搭载我国白己设计制造的卫星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最值得我们骄傲。它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取得了举世瞩日的成就。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参考答案2:学生甲:这次把卫星送入轨道的是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它是1992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当时卫星加火箭重量共重7600公斤。科技工作者在长征2号火箭上捆绑上4枚助推火箭,使运载能力达到9600公斤,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学生乙:将五星红旗带入太空的是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它的有效搭载量相当于普通卫星的三至四倍,在国际上处于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学生丙:卫星升空后以90分钟绕地球轨道一周的速度运行,15天共绕地球239周。11月4日10点59分,卫星安全落在四川遂宁的一片梯田之中。
  学生丁: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此次“神舟”五号的出征,将使中国成为苏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在学生汇报之前,指导学生把收集的材料归纳、提升,找出重点,按照时间、特点、作用或贡献等方面进行汇报。)
  4 听完“科研人员”的介绍,我们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学生甲:祖国日益强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
  学生乙: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将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同学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快快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让祖国母亲为有我们这样的儿女而自豪。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拘泥于统一答案。)

  (四)板书设计
               35 邀游太空的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2代返回式卫星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
 
   [2005-08-1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之一  摘自《小学语文教研》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