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教科版第一册教科版第二册教科版第三册教科版第四册教科版第五册教科版第六册教科版第七册教科版第八册教科版第九册教科版第十册教科版第十一册教科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古诗三首 教材理解
《古诗三首》综合资料之一
佚名
  
             12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望天门山

  〔解题〕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有着“诗仙”美誉的李白的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诗题之“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望天门山的壮景。

  〔结构分析〕
  这首七言诗通过描写在天门山所见的壮美景色,抒发了李白对锦绣山河的无比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全诗共4句,可以分为两联。
  首联(前两句),由远及近观看天门山及楚江水势。
  次联(后两句),近观天门山景色。

  〔语意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诗的前两句,由远及近观看天门山及楚江水势。
  楚江,指长江,安徽当涂一带,古时候属楚国,因此称流经此地的长江为楚江。“回”,回转。“至此回”,江水原向东流,在天门山处回转向北流去,所以说“至此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楚江在其间奔泻而过;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转向北流去。
  诗人乘船东下,到达安徽当涂的天门山附近便兴致勃勃地观看景色,只见高峻雄伟的天门山横贯在前方,长江激流从它狭小的中间汹涌而过。天门山被拦腰斩断,是天然的形势,还是被长江激流年深日久所冲开的呢?这显然引起了诗人的兴趣。那狭小的通道,阻挡了江水的畅流,形成回旋的水势,涌起巨大的回潮,翻起雪白的浪花,景色十分壮观。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天门山的险峻和长江的雄伟气势。山被切断,险峻可知;江水能将山冲断,自然气势千钧。冲决一切的奔腾水势和阻遏江流的奇险山势,以雷霆万钧之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的后两句为近观天门山。这两句的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双峰耸立,在那水天相连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诗人所乘坐的船,刹那间便追近天门山。只见左右两岸高峻的青山夹江对峙,无限险峻。“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将本来静止不动的山赋予了动态美。诗人之所以产生了“相对出”的感受,是因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身姿。“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富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情。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呢!“出”字也表明了“望天门山”中“望”字的落脚点,正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都是诗人乘着一叶孤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时所欣赏到和感受到的。“孤帆一片日边来”似乎也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啊,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到你了!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山清水秀、碧空孤帆的优美境界。

  〔写作特点〕
  1.读诗如看画。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壮美画面。
  2.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眼界辽远,视野开阔,气势壮阔,激情豪迈。
  3.对仗工整,音律优美,体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统一。


                       望  岳

  〔解题〕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的杜甫的五言古体诗。杜甫的《望岳》诗共有3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的。写此诗时诗人24岁。此诗写于诗人在长安参加贡举考试落第后北游齐、赵(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之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结构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岳泰山的吟咏,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思想中蓬勃的朝气,抒发了诗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无比热爱。
  全诗共8句,可分为四联。
  首联(前两句),写远望泰山之印象。
  次联(三、四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之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三联(五、六句),写细望泰山之壮美。
  末联(末二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语意理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的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创新,很别致。“齐鲁”,原是春秋时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青”,青绿苍翠。“未了”,没有尽头。首句的意思是: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
  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齐鲁青未了”是一句惊人之句。它既不抽象地说泰山之高,也不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齐鲁大地一望无尽的苍翠,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大雄伟,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之意。
  首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望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评论“齐鲁青未了”时说这五个字“已尽泰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或集中之意。“神秀”,神奇与秀美。“阴阳”,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割”,分。“昏晓”,黄昏与晨晓。第二联的意思是: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与秀美都集中在它的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本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之神奇秀美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本极普通,但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之高峻奇险。这两句话已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激荡起伏。“生”,生发。“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决”,裂开。“眦”,眼眶。“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归鸟”,还巢的鸟。第三联的意思是: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为之荡漾起伏;睁大眼睛极尽目力远眺,追羡那投林还巢的鸟儿。
  诗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故感到眼眶似有裂开之感。明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着。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荡胸生层云”显出诗人襟怀之浩荡,“决眦入归鸟”显出诗人眼界的空阔。诗人之所以“决眦”,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在随着鸟儿一起飞翔?不言而喻,在这两句诗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有时也单用一个“会”字。“凌”,登上。“绝顶”,最高峰。“览”,放眼四望。末句的意思是:总有一天一定要登上泰山之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的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末句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然没有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在用“眼”望,更是在用“心”望。《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般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未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魄。
  本诗所写虽为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之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眼下虽然尚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将有所成就,不愧为胸怀大志者之诗作。诗的末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永垂不朽。

  〔写作特点〕
  1.本诗为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并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
  2.诗以四层写意。首联写远望之色,次联写近望之势,三联写细望之景,末联写极望之情。前六句为实叙,后二句为虚摹。
  3.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表达了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读来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浪 淘 沙

  〔解题〕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诗。《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连州刺使时所作。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全诗共4句,分为两联。
  首联(前两句),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次联(后两句),以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为黄河增添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语意理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九是虚指,并非实数“9”,指黄河弯曲的河段甚多,民间素有天下黄河999道弯的说法。“万里沙”,万里也是虚指,指漫长的河道,携带大量的泥沙。“簸”,上下颠动。这句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程万里黄沙,狂风巨浪淘卷着泥沙从天边奔涌而来。
  诗的首联描写黄河的弯、长、黄(沙)、大,疑为源自天涯,看不到尽头。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黄河放声高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焕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尽黄河之源远流长、汹涌壮观,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着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的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的大浪淘沙之势,其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排山倒海,豪迈雄壮。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此两句的意思是:今天我要沿黄河之水直上天河,与它一同到达牵牛织女的家门。
  诗的末两句描写黄河的源头可追溯到天上去,牛郎织女隔天河而居,而黄河正是一直通到了天河。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更加形象化了,在李白、王之涣之外,另辟一番境界,为黄河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据张华《博物志》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子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到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首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次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到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写作特点〕
  1.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之源远流长,气势雄伟;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将现实与神话完美结合,令诗人笔下的黄河雄壮而神奇。
  2.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3.诗句清新明快,以豪迈如飞的笔触将黄河之气势描绘得壮观淋漓,荡气回肠。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三首古诗应该以自学为主,第1课时可以交给学生自学自悟,第2课时交流自学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
  (1)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制订自学提纲,确定自学的形式,回顾总结学古诗的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指点。
  自学形式上,建议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分为小组学习,既利于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才智,又利于相互启发,促进共同发展。
  自学程序上,可以让学生讨论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自学,古诗学习的步骤一般可以分为:
  初读先感知:先整体上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表现的画面或情景。
  朗读晓诗韵:利用注释、字典和同学帮学等方法读准生字、多音字和古诗中一些生僻的字,在读准的基础上通过出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达到上口、入耳。
  研读解诗意:通过看注释提示、插图、查阅字(词)典、联系学过的古诗和知道的成语推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猜读等多种方法把握古诗的大意,完成课后第1题。
  美读悟诗情: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想象古诗的情境,联系本单元“祖国山河”的主题,体会和表达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品读拓诗境:完成课后第2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安排改写、编写歌词等拓展内容。
  (2) 全班交流。
  可确定几个方面按照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也可以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们竞赛作答,如:
  竞赛题目:可以由教师课前准备好,也可以由每个小组提供1~2个题目,由教师组合而成。题目包括必答题和抢答题,要求形式多样,难易适中,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竞赛办法: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打分评委,根据得分评出古诗学习优胜组和古诗学习能手若干名。
  竞赛题目提示:
  一、必答题(必须回答抽取的题目,答对者小组得分)。
  题目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题目2.有感情地背诵《望岳》。
  题目3.有感情地背诵《浪淘沙》。
  题目4.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的意思。
  题目5.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题目6.用自己的话说说《浪淘沙》的意思。
  题目7.默写《望天门山》。
  题目8.默写《望岳》。
  题目9.默写《浪淘沙》。
  题目10.读准词语:曲折,歌曲。
  二、抢答题(由最先获得答题权的小组回答,答对者小组得分,答错者扣分)。
  题目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望天门山》《望岳》《浪淘沙》是三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唐诗。
  题目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望天门山》《望岳》《浪淘沙》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刘禹锡、杜甫。
  题目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望天门山》一诗中的“楚江”是指黄河。
  题目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望天门山》《望岳》两个诗题中的“望”都是“远看”的意思。
  题目5.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中”读一声。
  题目6.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是指单独行驶的船只。
  题目7.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出了大浪淘沙的磅礴气势,对应了诗题《浪淘沙》。
  题目8.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题目9.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从《望天门山》中我们知道,天门山本来是连为一体的,被汹涌的楚江冲为两半。
  题目10.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古人认为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黄河是相通的。
  三、选答题(设置不同分值的题目,由小组选答,答对者小组得分,答错者扣分)。
  题目1.《望天门山》中诗人的观察点是在( )
  A.天门山上B.楚江岸边C.行驶在楚江的船上
  题目2.《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能不能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为什么?
  题目3.说一段话,恰当地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名句。
  2.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注意多音字“曲”和“鲁”、“眦”的发音。
  (2)练写6个生字。
  3.迁移练习。
  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结合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资料

  〔泰山〕
   东岳,初名岱山,又称岱宗,为我国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泰山拔地通天,巍然屹立于山东东部,总面积426平方千米,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1987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景区分丽、幽、妙、奥、旷五区,其中丽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一段,虽地势平坦,但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称为妙区;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此处林木苍郁,花草茂盛,素有奥区之誉;旷区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天门山〕
   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十分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2010-12-1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