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历史上的今天 07月15日
2008年7月15日
故宫太和殿大修竣工重开放
  
     
           即将开放的太和殿显得金碧辉煌

  太和殿终于“松绑”了,钻出保护罩,脱下层层“脚手架”的包围,重新亮相的金銮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气。今天,随着殿内宝座除尘完毕,太和殿大修圆满结束,游人终于可以再一次近距离欣赏这座金碧辉煌的大殿。
  从2006年1月5日起,太和殿就被保护罩团团包围,停止对外开放。历时2年半的修缮时间里,在高达35米的保护罩下,太和殿有什么变化?

  外檐彩绘原样“拷贝”内檐
  彩绘是此次太和殿大修的重头戏。殿内彩画保存完好,所以没有进行重新绘制,但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外部彩画在修缮中未完全忠实文物原状,且老化较严重,所以进行了重新绘制并纠错。
  太和殿的彩画规制为皇家最高等级——“金龙和玺”。太和殿相当于故宫的“眼珠子”,如何保证纠错不犯错呢?“古建的内外檐彩绘是协调的,而太和殿的内檐彩绘依然保留了康熙时候的原状。”故宫古建修缮部主任李永革说,专家便根据殿内彩绘及老图片等史料记载,按“斩砍见新”(一种传统工艺,即,用特制的小铲刀将木结构表面的彩画砍掉,为了比较彻底地清除原来的彩画——编者注)技术,去掉彩画油皮、油灰,原汁原味地恢复了最高规格彩画的皇家气势。
  彩绘是种专业性极高的手艺,70多岁的老专家也被故宫返聘回来,亲自按照内檐彩绘起“谱子”,之后工作人员再按照样子,一点点地誊在外檐上。这样保证修复的彩绘重返康乾盛世的模样。
  谈起曾经的“错误”,李永革解释说,原来绘制彩绘是创作,工匠只是按照大概模样画,细节全靠自己创作。但是此次故宫大修追求“原真”,因此将彩绘“纠正”回历史原貌。

  10万多块琉璃瓦“对号入座”
  “太和殿有扇瓦4万多块,底瓦10万多块,如今除了变干净,简直和没拿下来过一样。”李永革介绍,太和殿只有15%的瓦更新了,其余均采取挂釉复烧、清洗等方式继续利用。
  为了保证“物归原位”,数十个工作人员仅拆瓦就费了牛劲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共20个小组同时拆瓦,有人负责拆、有人负责测量记号、有人负责运输……每块瓦被拆下前都按照垄、当等记录横纵坐标。”李永革说,“不仅如此,瓦原来的高度、弧度,甚至摆放的方向角度都在事先勘查时,按照仗杆等方法,仔细测量过。”
  如今,10万余块琉璃瓦已经恢复原状,位置一样,曲线一样,高度一样。

  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重现
  在紫禁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宝座上方有方匾额,上书“建极绥猷”,应为乾隆御笔。两旁柱子上悬挂“对联”为“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保言之厥求厥宇”。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解放前这些书写在纸上的墨宝就已经“灰飞烟灭”。此次随着太和殿大修,工作人员才按照历史图片原样复原了这些书法,并按照原位置悬挂起来。“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李永革说。

  修缮内檐彩绘将不影响开放
  太和殿大修过程中,不仅整体进了保护棚,而且殿内也处处都被罩起来。“宝座、柱子都被细细包裹起来,保证不会被碰上,地面的金砖上铺了好几层苫布和三合板,工人即使在殿内搬东西也不会留下划痕。”李永革说。
  一个地面为什么包裹得如此严实?这可是紫禁城里规格最高,最好的金砖,是堂堂正正的“康熙货”。李永革解释,“当初做这种砖要先澄浆,之后在没有阳光的房间内阴干一年到一年半,之后才进窑烧制,成功率极低。而且这种砖可以直接做砚台,材质非常细腻,只有苏州地区才有。”
  虽然保护严密,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太和殿内部彩绘有点灰蒙蒙的,部分墙角墙皮已经翘起。“这都是我们即将修缮的范围,目前方案已经报送国家文物局。”李永革透露,内檐彩绘和墙皮主要是进行清洗,只有脱落部分需要通过贴补等方法修缮,整个过程将不会影响太和殿的开放。

  故宫已有六成面积开放
  随着太和殿修缮竣工并开放;文华殿结束文物展览周转房的命运,揭开十多年的面纱,作为陶瓷馆再次亮相……故宫近六成面积已经开放。这标志着自2003年大修正式开工以来,按照《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故宫大修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武英殿区建筑、午门正楼、中轴线东、西两庑及其周边建筑、钦安殿、戏衣库、延禧宫、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等,约38083平方米已完成修缮。
  不仅古建焕然一新,而且经过修缮,10处库房“变身”展厅,成为新的游客聚集区。其中午门化身“水晶宫”;东西两翼的两颗“明珠”武英殿、文华殿,分别作为书画厅和瓷器厅对外开放。
  按规划,故宫大修即将进入中期(2009年至2014年),届时将基本实现故宫功能调整规划。2015年至2020年为远期,将全面完成故宫古建筑的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故宫开放面积有望扩大到八成。RJ207

  揭秘
  ■太和殿居然“偷工减料”
  太和殿屋面情况和想象中不同,这里采用的工艺反而最简单,甚至有点“偷工减料”。“这与书籍记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作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并没有采用最复杂的工艺手法,很令我们惊讶。”李永革说,这种“返璞归真”的作法为今后古建修缮提供了很多提示。
  根据记载,屋顶苫背最复杂的工艺有七至八道,其中包括铺铅背,就是将铅砸成薄片铺在屋面上;灰背、泥背,铅片上下还要用麻……如此一番“折腾”后才可以上瓦。故宫中很多重要建筑屋顶都是如此建造修缮。
  然而揭开太和殿的瓦面后,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太和殿在上瓦前只有两道工序。首先在望板上铺桐油灰,这相当于给木板做了防水层;之后涂上2厘米到4厘米的薄灰背,上了纯白灰后,就可以直接上瓦。
  “本着忠于历史的作法,此次修缮时百分之百按原工序复原,并没有增加苫背工序。”李永革说,“原材料的选用更是精益求精,工作人员仔细检测了桐油灰‘秘方’,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康熙年间的配置。”
  “如此简单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太和殿屋顶重量,减少了柱子受力。”李永革介绍,由于《太和殿纪事》等康熙年间的书籍并没有记载大殿如何苫背,而以往日常修缮时不需要揭瓦,因此这个“偷工减料”的秘密至今才被发现。

  ■故宫大修首次安放“镇物”
  封盖、涂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龙,一个宝匣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安放回“龙门”。这是故宫首次安放镇物。
  “‘龙门’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将宝匣放入正脊的过程就叫‘合龙’。”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首先解释了一串术语的含义,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有宝匣,它们就是俗称的“镇物”。
  按传统,安放宝匣时要举行相应仪式,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一般,宝匣为铜、锡或木盒子,内放经卷、五香、五谷等。
  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宝匣会有什么不同么?这个铜鎏金质地,抽屉样式,表面雕有龙纹,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8厘米的精美匣子里装了什么呢?
  据康熙年间《太和殿纪事》记载,匣内应有金钱、金银铜铁锡锞、金银铜铁锡牌、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民国时,宝匣曾被取出过,解放后被放回。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取出并登记。除金锞外,其余物品存放在古建部资料室。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匣内物已碎成粉末,无法辨认。此次,工作人员将金锞、五经、五色缎等物的残余用纸包好注明,外套一只黄丝袋,塞入匣筒。另外,一份详细记述了此次修缮经过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也被放入匣内。
 
                      
                       摆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龙椅“除尘完毕”
 
   [2009-07-1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返回目录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