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提问技能
从创新的角度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作者:韩君雪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先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实施教学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上述教学又明显露出许多局限性。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它似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阻碍着学生思维、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极为不利。离开了教师,学生不能自主确定学什么,不懂得怎样深入思考,说不出独到的见解,提不出值得深思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此,我认为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引导激趣法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问题要提得巧,富有启发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看电视。看喜剧时,我们会捧腹大笑,看悲剧时,我们会叹息落泪。这就是说,喜剧和笑声,悲剧和叹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学的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场悲剧,却充满了神话式的悲剧。这个悲剧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引人注意的呢?她的哪些幻想令人感到怜惜呢?我们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找到答案。这样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举一反三性提问
  对于一些课文内容段与段之间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如果教学时进行重复性提问,这样显得单一、呆板、乏味。对这样的内容,教师一要抓住重点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如《桂林山水》写水的特点与写山的特点写作方法一样,学习时教师问:水的特点是什么?与谁相比得出来的?接下来写山的特点也象与写水的特点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去自学。
  (三)逐层深入法
  如教《狼和山羊》一文,可先提问狼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易回答出来:“两面三刀”还善于变换。然后再问:它善于变换的方法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道:软硬兼施,歹毒可狠。在此基础上继续问:它虽然软硬变换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学生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它由软变换硬法呢?这样一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提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恰当设计一些提问,能促使学生多动脑筋,开发学生的智力,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从创新的角度教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一)看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点和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如《葡萄沟》一文,读懂了课题,学生会问:“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葡萄沟有些什么?”“为什么叫葡萄沟?……”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里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有名,是个好地方,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读书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作文审题能力及构思的能力。
  (二)边读课文边提问
  阅读是由主题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主要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生疑,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课文,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1 、提自己读懂的问题
  课堂上,可让学生静心阅读文章,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去考考学生,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可从课文内容,标点符号运用,课文中心,重点词句等方面入手,如教《燕子》一文, 学生会问: “燕子为什么不分昼夜地飞?燕子到甲板休息为什么用‘落’不用‘飞’,用‘伏’不用‘站’?水手们为什么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远飞的燕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去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慢慢引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类,让学生知道怎样提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和精当地表述问题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寻求多样的描述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提没读懂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维,读中生疑,最后在读中释疑,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课文中有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研究专题,巧妙地解决。如《赠汪伦》一文,当学生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旺伦送我情”。两句时,学生会问:“李白为什么要用桃花潭水比作友情呢?”面对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地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疑问,把“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联系起来,从“水深”悟出“情深”,体现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拓展性提问
  课外小结时,教师也可以提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提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求课外解决,如教学《葡萄沟》一文时,对课文中描述的现象,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里的葡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葡萄干的核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在课堂展开没有必要,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询问别人,课外书中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了知识面。
  三、从创新的角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提问意识,让学生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及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而中年级学生的缺陷正是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和提问不好。首先,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消除因提问错误或提问不当被老师、同学批评讥笑的现象。其次,巧置问题障碍,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克服学生由于不屑于提问,认为自己全懂了,没必要提问的心理,让学生在“疑”中设疑,在“疑”中生奇。再次,巧设课堂“空白”,提供发挥提问意识的时间,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作好提问、思考、探索的心理准备。我们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趣味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的所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实现从“不敢、不愿提问”到“乐于提问”的突破。
  (二)教给确切的提问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与能力。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一要大量训练,二要有不同水平要求的提问实践。在训练、培养方面,注意课内外兴趣活动的渗透、强化。其一,开设课前五分钟的“小问号”交流,看谁围绕前节课内容会提问,问倒大家;其二,在语文兴趣课上,开展“辩论赛”,看谁的提问最精彩。逐渐使学生达到善于提问的境界。
  四、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欣赏语文名师的那些精彩课堂教学,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匠心独具的课堂提问,在课堂里激起儿童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令人回味无穷。
  《将相和》讲述了三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故事,其中第二则“渑池之会”,楚王要齐王为其鼓瑟,乘机羞辱齐王,蔺相如怒逼楚王为齐王击缶。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3、哪里看出他勇敢?4、哪里看出他的爱国?5、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6、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他的爱国之情?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客观地讲,如果学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故事。但是,要防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6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6个导读题。因为他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两相对比,前面的6个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称之为线性问题;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以精妙的问题替代繁琐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2-06]
 
上一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现状与对策  摘自《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站
下一篇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