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提问技能
精心设疑,巧设提问
——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佚名
 
  语文课堂教学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链——课堂提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
  然而,曾几何时,串讲串问充斥课堂,既将好端端的一篇课文割裂得支离破碎,使其所包孕着的美好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精妙的表达方法等等流失了一大半,又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使其忙于解疑而少有认真地读书,自然也就失去了咀嚼、品悟的过程。随之,声讨之声顿起,接下去情况又怎样呢?阅读教学中教师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惟恐问得多,问得碎。那么,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呢?当然要问!一定要问!关键在于“问什么”、“怎样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选,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问在学生”愤”““悱”之处,“好知”““乐知”之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炼就能力,学会学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做法。
  一、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课堂提问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例如我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时,有些女孩子说自己不喜欢这篇课文,不喜欢历史。我纳闷:这么有意思的历史怎么就不感兴趣呢?我还偏不信这个邪,力图在这堂课上让她们深深喜欢上《三国演义》。
  这堂课按照普通情况下教学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分析内容感知人物刻画手法。为了加上那个情感目标,我把它分解为了两堂课,为的是能在教学中穿插相应的故事,用故事、悬念去调动情趣,去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一开始,我带着大家一起把课题补充了一下,明确了两位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先交流了对诸葛亮的了解,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然后让他们到文中去找哪些语句中反映出诸葛亮是个奇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处,我把它们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类。
  我还特地引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文中有一段卧龙冈的景色描写。在孩子们读过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这里的景色,我采用了范读,让他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读,边想象卧龙冈的环境,充分感受后,说说对这个环境的印象,议一议什么样的人会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拿其他各类人的品味作了比较,看出诸葛亮是个高士、雅士。
  七七八八讲讲议议竟然也临近下课了,于是我讲到了诸葛亮这样一个人才,和当时的大军阀刘表又攀上了亲戚,为什么就不去投靠刘表呢?而刘表为什么又不去邀请诸葛亮呢?恰到此时,铃声响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教室里一片哗然:“不要啊!不要下课!”呵呵!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不违反教学常规:“下课!”
  之后,我观察发现,学生们回家看《三国演义》的多了,课间议论三国的也多了起来。
  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紧扣目标,提问要“准”。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其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就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我们不仅要设计出紧扣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把问题提准,使各教学环节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产生合力。例如《七颗钻石》的重点问题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什么?由于问题提得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基本上也就把握了。
  三、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提问能够启发孩子的心智,激发孩子进行积极思考来解决疑问,课堂氛围就活跃、融洽了。我们可以从王崧舟老师《草船借箭》的课堂中领略到一番。
  师:同学们,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王老师用“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这样一个自答式的问题开头,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学生们降低了对老师的畏惧之心,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之中。接下来,王老师用“可以用哪些方法”这一问题来启发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同学们的回答各式各样,王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夸奖,直至得到他想要的问答——“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在此之后,王老师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始了问题的解答。王老师能在课堂中用灵活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并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四、组合巧妙,提问要“精”
  把问题敲得细碎,问得过浅、过滥,不仅使学生感到零乱无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一要注意问题的归类整合,二要寻找突破口,提到刀刃上,击中要害,三要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覆盖面,四要面向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延伸。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循序渐进,提问要“有序”。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这几句,教师如果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学生不难作出答案,但理解却未必深刻。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谓振聋发聩:①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突出地表现了老天鹅勇敢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②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通过生动传神地描绘冰面的质感,从而来体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 ③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一个动作,无数次扑打,这又能反映出什么呢?(从中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掌握了。
  六、因“材”施“问”,提问要“巧”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再请较好的学生补充,优等生留着答问“卡壳”时解除“危机”时使用。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掌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将来的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精彩!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11-13]
 
上一篇   课堂提问三境界  摘自《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网站
下一篇   合理提问的“六招”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