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教材论文
优美的碰撞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和浙教版教材的比较
作者: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1990年9月,浙江省自编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在省内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开创了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新时代,同时浙江省小语界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也随着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而开花结果。2001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各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投入使用,标志着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全面进入实验阶段。教材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承载体,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能让我们对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到昨天与今天的语文教学思想与行为的碰撞,更好地理解和走进语文课程改革。

  一、从教材背景的比较看语文学科性质的碰撞
  每一套教材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即兴之作,而是产生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规格要求,决定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十年代初以来,“红领巾教学法”统治语文教学课堂,每堂课都要讲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并逐渐陷入僵化模式的泥潭,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冲击,语文课在这一段时间,逐渐迷失自我,成为政治思想的图解。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开始拨乱反正,浙教版的教材正酝酿、成稿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因此,浙教版教材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认为“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教材的基本目标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指导学生熟练和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能够进行交际和学习。这一切反映到教材中主要表现为:
  (1)语文知识细致密集。如一册教材仅在识字写字方面就要求“掌握26种笔画、36种偏旁和笔顺规则……”
  (2)语文能力序列鲜明。一方面,在整套教材中,对能力目标区分为仿效、初步学会和学会三级;另一方面,从三年级起,对读写能力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单元进行训练。
  (3)语文练习充分全面。一册教材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都会涉及到字、词、句各方面;并且对于句子练习,一般都会有阶梯式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简称人教版教材)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语文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这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也是语文新教材的大背景。
  同时,这些年来对于语文教学的批评不断,特别是1997年,在《北京文艺》三枚重炮的轰击下,更是掀起了语文教育批评的高潮。批评者主要针对语文教学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导致语文课中审美、诗意和童趣的失落,造成中国孩子不喜欢自己的母语,不喜欢学习语文,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这样的尴尬局面,呼唤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因此,人教版教材力图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而且也在于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地反映主要表现在:
  (1)学习内容的高度整合。汉语拼音部分每一课都安排了优美的情景图,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
  (2)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汉字文化意识。例如,在认识“鸟”字时,先后出现一幅小鸟图、一个甲骨文汉字“鸟”、一个现代汉字“鸟”,这中间浓缩的是汉字几千年的变迁,渗透的是汉字象形的造字规律,隐隐传递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3)练习方式的感悟积累。从一册教材来看,课后练习显得无比的简化,但有一项练习几乎每一课都有,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教材体系的全面开放。教材以各种形式由课内联系到课外,由语文联系到其他学科,由学校联系到生活、社会和自然。如学习了《静夜思》让学生看看夜晚的天空;学了《四季》,让学生画一画喜欢的季节。

  二、从教材选文的比较看语文教学价值观的碰撞
  到目前为止,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的。因此,选文成为教材编写的关键环节。教材的选文,直接体现编者的审美品味和价值取向。比较两种教材,选文是最大的不同,相同的课文只有一篇《小小的船》。
  先从量的角度进行比较。浙教版教材主体课文15篇,没有辅助课文;人教版教材主体课文是20篇,辅助课文24篇。在这样巨大的数量差异的背后,是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的差异,是关于学习主体语文学习方式和过程的认识上的差异。浙教版教材提倡“举一反三”,也就是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希望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例子),让学生学得语言规则,然后自动生成语言。而人教版教材坚持“举三反一”,认为语文学习是在语言的不断的、大量的刺激、冲击之下而习得的,同时,在不丢弃适当的分析、讲解的前提下,更重视吟诵、感悟和积累,在不丢弃局部的“举一反三”的前提下,更重视总体的“举三反一”!
  再从质的角度进行比较。浙教版教材的选文特点可以归纳为:应用为主,教化为重,风格俭朴,行文平和。例如第一篇课文《爸爸妈妈》“爸爸好,妈妈好,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语言结构简单,非常接近或低于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利于掌握句式;课文内容贴近生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交际;课文传递着一种道德理念,教化功用明显。类似的课文有13篇。这样的选文标准,反映了实用主义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特点可以归纳为:关注儿童,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文化渗透。首先,教材注意从儿童生活出发,从儿童的思想实际出发选文,以儿童的视角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读一读人教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感觉是在和一个个聪慧天真的孩子聊天。“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轻轻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是孩子的视野,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想法。“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游戏,孩子的幽默。“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这是孩子的聪明,孩子的心愿,孩子的可爱。选文注重童趣,是对儿童的最大尊重,对儿童世界的最大关注。想一想,连我们大人都会被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所感动,孩子们能不喜欢吗?孩子喜欢课文,那是我们的教材带给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财富,也是教材给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所提供的最宽敞着陆平台。其次,教材选入了多首浅显的古诗,作为一种语言的和文化的积累。再次,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选自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语言典范生动。这样的教材选文把语文学习看成是一种人文积淀的过程,以语文点燃精神,以精神立人。

  三、从教材组织的比较看语文教学策略的碰撞
  组织,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安排事物使有系统或构成整体。教材的组织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材各要素的组合。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物化,教学方式的传递。
  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例如:汉语拼音部分的总标题是“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拼音采用单幅的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认读,也是听话说话的材料;其间安排了三次相对集中的识字,共60个字,要求会认,会写;几项任务之间相对独立。课文后面的练习一般是五题左右,内容包括字、词、句及朗读课文,基本对应了课文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材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如果教师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演变成一种线性推进的教学过程,一项练习接着一项练习,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浙教版教材的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体现了浙教版教材良好的适应性。
  人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例如:汉语拼音部分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整合,和阅读紧密结合,强调拼音的拼读助读作用,教材很明显地把拼音的重点定在音节,及早出现完整的音节,强化拼读。和提前识字紧密结合,第3课b、p、m、f就开始识字“爸爸、妈妈、我”,并逐步地从词语过渡到短句,从短句过渡到几句话,实现了拼音向汉字的及时过渡,拼音部分要求识字70个。和说话情境紧密结合,实现语文的综合教育功能。例如:如第二课“a、o、e、y、w”的插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妈妈正在屋前晾衣服,屋前有一棵y形的小树,小弟弟正在池塘旁边喂鱼,有一只乌鸦正站在池塘边的大树上。画面的整合所带来的是教育功能的扩充,不仅提示了字母的音和形,还传递着一个信息:拼音教学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情感,要和学生的说话相结合,在说话中带动字母的学习,音节的拼读。课文后面的练习一般是三项,一是朗读、背诵,二是写字,三是词句练习,简化了练习的头绪,扩张了练习的功能。
  人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了感悟为主、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简化头绪,扩张了教材的内涵,为感悟提供更大的空间;加强整合,是使语文成为一个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这样的教材需要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来实施,融合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法。教材一方面极具弹性,为教师的再度创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教材的使用设置了障碍,这样的教材并不好教。

  四、从教材呈现的比较看语文学习方式的碰撞
  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教材的编写者与读者对话的重要途径,也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的纽带。可以这样说,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教材的形象,形象的背后隐藏着编者的教材观。
  浙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外在的呈现基本相同。教材的装帧和版式显示出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教材采用大32开本,具有现代气息,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阅读视野要求。教材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距的设定比较科学,使人阅读时感觉宽松而不局促、舒服而不压抑。教材色彩鲜艳明快,让人感觉宁静平和。教材插图采用手绘儿童画,贴近儿童,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易于为孩子接受等等。
  两种教材内在的呈现是十分不一致的。浙教版教材的练习提示、作业要求等用的是成人的语言,比较生硬,有的似乎在板着脸说话,含有命令的语气。比如:听说训练《秋收》,“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说说图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人教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要求等,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显得亲切自然。比如: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1、你做过哪些游戏?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另外,认教版教材中还大量的使用了“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画”等图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材呈现方式的儿童化,是实现编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
  两种教材呈现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一种教材观的差异。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经典”的教材观,即认为教材是至上的,是教和学的绝对主导,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教材展开。学生学习的全部就是学会教材所附带的知识,教师教学的全部就是把教材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材观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的、传承的、机械的。现代的教材观可以认为是一种“协商”的教材观,即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一方和对话的凭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协商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凭借教材的对话,是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作者之间凭借教材的对话。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

  五、从练习设计的比较看语文学习过程的碰撞
  练习设计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两大部分。浙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练习设计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从练习的要求上看。浙教版教材注重知识、强化基础。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汉字知识方面的练习,比如笔画、偏旁、笔顺、结构等,还有大量的基础性练习,比如大量的句式练习等。人教版教材强调感悟、积累、实践。全册教材中最主要的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是“读读背背”,主要读背一些优美的儿歌和古诗;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或与课文配合,或与口语交际配合,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从练习的内容上看。浙教版教材偏向于语言技巧的练习。课后练习一般都是单项的语言技巧训练,包括写偏旁、写生字、填词语、练句式等。人教版教材在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比较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比如课文《自己去吧》“最近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课文《雪孩子》“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等,教材中还安排了认识姓氏、牌匾等自主学习活动。

  总体上来看,浙教版的教材是一套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是一套人文化的、感性化的教材。浙教版教材编写于十年之前,并且在实践中适应了浙江全省城乡各地语文教学需要,仅此而言,就应该令人肃然起敬。人教版教材以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为指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其适应性和有效性如何,还有待于语文教学实践来检验。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3-08]
 
上一篇  → 使用实验教材的几个误区与应对策略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语文课本难为农村师生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