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教材论文
对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
山东 杨士孟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课程改革,构建新的学科教材体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思考之一:教材应体现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它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在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功能。作为进行教育凭借之一的语文教材,应为学生能顺利地初步地掌握这个工具服务,在识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 ... 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这个工具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建立符合儿童学习语文规律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和训练体系。
  作为对小学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如果放眼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语文学科无疑要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但这些属性只有和工具性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主次分明,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思考之二:教材的思想性要放大认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教材的文章应具有动人心魄的思想感情。但是,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不能单纯理解为政治倾向性,而应体现在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塑造儿童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品格,激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兴旺和祖国繁荣富强,有利于推动人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在教材史上,没有人否定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没人赞成把语文教材与政治教材混为一谈,但" 文道之争" 却屡战不息。这实际上还是对学科性质认识上的见仁见智。
  纵览两千多年的教材史,蒙学教育多先从作人的规范、健全的品格入手,即使在民族自尊心、忠君爱国这些大是大非大节上,也多从儿童身边教起,以便把" 大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熏陶感染逐步入化到儿童的情志中,落实到人一生的作为中。
  如果我们把思想性放大认识,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放眼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全人类的未来,语文学科有着较其他学科更强的思想性应被大家所认可。

  思考之三:教材的人文性应引起重视
  " 人文" 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又不好确定的概念。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很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家都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应把学生引导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 大语文" 环境中去,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摆脱耗时低效的困境,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纵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人文知识无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西汉的教材《急就篇》,内容包括" 姓氏名字" 、" 服器百物" 、" 文学法理" 三部分,就已把识字融于介绍人文知识之中。南北朝时的《千字文》,其内容中的人文知识更为丰富。宋代的《三字经》所谈到的教和学、伦理纲常、经典名著、历史发展和名人勤学故事等,亦充满着人文知识。它和《千字文》一样作为蒙学教材一直用到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成功后,编纂的《新制国文教科书》的人文内容愈加丰富,其已试图塑造人才和适应社会之必需。
  由于人文内容中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倾向,因而教材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如盐溶水,难以分离。正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地陶冶熔炼着中华民族魂,所以不管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多么凶暴残忍,都不能征服中国人民的心。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成倍递增,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教材有必要冲破传统的僵化模式,构建一种能适应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未来需要的教材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曾呼吁:" 为了深化语文教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则指出语文学科" 既有工具属性,又有人文属性。这两种性质和属性相互依存,不可割裂,语文是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 否则就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 ... 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步入另一个误区。"
  总之,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已经引起了语文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人文的内涵和外延也愈加宽泛,因而一些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也不断出现,甚至有些腐朽庸俗的东西也公然举着" 文化" 的大旗招摇过市。所以,在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时,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吸收古今中外人文内容之精华,剔除其糟粕,纯洁人文内容,防止人文性的随意化。

  思考之四:教材的文学性应适当加强
  说到文学性,似乎对于小学教材不宜。其实越是让儿童读的东西,越应充满能让其接受的文学色彩,这样儿童才愿意读,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
  1999年4月,人教社在北京召开的小学教材及教学研讨会上指出:教材要有童真、童趣,选文的关键是要打动读者的心,要精益求精,要增加阅读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多背古诗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应是有情之物,要对儿童有深远影响。文学性不是强加给小学语文的,是其本身所包含的,放弃是一种失误。
  梁衡先生在《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中提出" 教材要按照可以让学生背的标准来编写" 。标准有三条:" 一是有好的词,二是有好的句子,三是有好的段落。" 还指出文章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描写的工夫,描写本身就能产生一种效果。" " 第二是意境,通过氛围创造达到一种意境。" " 第三是哲理。" 强调选文要有浓浓的文学性。梁衡在这里是对编写中学教材说的,但对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也是个启发。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草原》《曼谷的小象》《画杨桃》以及古诗、寓言、童话类的课文,不就体现了这三条吗?

  思考之五:教材的目标应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这是个总目标。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的未来诸方面发展打基础的学科,其目标应落实在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等一系列语文教育活动之中。尽管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但最近出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对其整体目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那么如何使围绕教材展开的语文教育活动能顺利地把目标落实?这就要求教材应体现出一个客观具体的目标体系、相宜的内容体系和符合规律的训练体系。
  通览过去和现行的几套教材,回顾目前的语文教育活动,不难发现,注意突出单元(组)训练或课文训练中的一些单项目标,而忽视语文教育长远大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的繁琐分析、包办过多、重复训练、师生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当然不能否认应试教育的不良导向。但审视一下,教材中那些类似" 思考· 练习" " 基础训练" 中的训练题目,以及教学用书中的" 指导" ,是否也存在着过分重视眼前目标的具体达成,而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以至造成教学和评价上的短期行为,导致语文训练的支离破碎、耗时低效,整体目标不能全面落实呢?

  目前,新大纲中已重视到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学生语文素质的主动发展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大目标。因此,教材中如何引导教师始终胸怀语文教育的大目标,并把它作为主题和主线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的始终,而不再囿于某个目标的孤立训练,自觉地把平时的达标训练与大目标的逐步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则应是教材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真正成功的教材,应体现对学科性质、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体现" 教材无非是例子" ,使学生能从中得法养习,历练通文;应体现教材内部结构的环拱中心、纲举目张、统筹兼顾;应能有利于营造" 大语文" 环境,留有让师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应能减轻师生过重的负担,促进" 语文教学要轻装上阵" ,从整体上提高质量。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3-09]
 
上一篇  →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总结经验 继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