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教材论文
使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作者: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马新国平昌县教研室收集整理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新、形式新,深受学生、教师、家长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和舆论的好评,很多地方的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个别的地方,实验遇到了一些问题。实验遇到问题是正常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它不可能不遇到旧观念、习惯势力的顽强抵抗,而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规范、评价标准要在实践探索中才能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突破原来教材模式方面有明显创新的地方,遇到的“困难”就更突出,而当克服了这些困难,课程改革就会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如果某种教材宣称,使用这种教材进行课改不会遇到困难,那么这种教材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使用这种教材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就值得划问号了。
  课改的目的在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为人生奠基”的理念出发,力图给孩子将来的发展打好文化基础、语言文字工具基础、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基础和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全面深入的理解,用起来就会感到困惑,出现困难,当教师对教材有了全面深入的把握并积极进行探索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下面,我就三年来,实验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以及现在的其它版本的实验教材很不一样的是,一开始以“字与画”的形式先学一百个左右的汉字,然后再学拼音,并且在第一册教材中只要求在拼音方面认字母、拼音节、看拼音读生字,并不要求熟练地拼写,把拼音教学的难点分解,到二、三册学习拼写,第四册学大写字母以及电脑输入汉字。有的同志在只看到第一册教材的时候,就会产生疑惑:不先学拼音怎么能教孩子认字?拼音只强调认、不强调写怎么了得!产生这样的疑惑,一点不怪,因为以往的语文是一入学就先学拼音,并且要求四会。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为什么要改变以往的安排和要求呢?
  第一、要摆正学习拼音和学习汉字的关系。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母语文字。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母语教育,小学一入学开始学习的都是自己的母语文字,而不是离开母语文字去学外来的符号。拼音只是一种认字方法,而认汉字并不是只有拼音这一种方法。拼音是为汉字服务的,这里的主从关系不能颠倒,否则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目中降低了对自己民族文字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要保护孩子识字的积极性。孩子入学前都学过一些字。我们曾拿三百常用字测试刚入学的孩子,最多的认二百多字,最少的也认五个字,这些字是幼儿园老师或爸妈教的,用什么办法教的呢?字与画对应,以画教字是主要的方式。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儿童早期识字经验相联系,又进一步深入,在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把汉字象形及由画演变为字的特点和过程溶入1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学习,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如果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幼小断裂,使孩子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同时开英语课,学习英文字母和拼音混淆,难度就更大。而一旦失去兴趣,再恢复就难了。以往孩子不爱学语文,跟一开始两个月强化拼音学习,有重要的联系。相反,学简单汉字,比学拼音容易,先学100个左右常用字,再学拼音,可以以熟字带动拼音的学习,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保护和激发孩子认字和学拼音的兴趣。编写教材要以学生为本,不能以教师怎样教习惯和顺手就怎样编,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这点,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的理念。
  第三、重视拼音教学,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掌握拼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拼音这样安排,丝毫没有不重视拼音的问题,它是要给拼音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且着眼于让孩子按学习拼音的规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拼音。实验结果说明,先学汉字,再学拼音,把拼音的难点分解,经过四册教材的学习,孩子的拼音比原来学得还好。
  第四、关于学习拼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关系问题。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用处,但决不等于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更不等于会拼音就会普通话。会不会说普通话,关键是学校是否有一个说普通话的语境,语文老师以及其老师是否用普通话教学(用普通话教学是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语文教师不会普通话,他读拼音也不会准确,如果这样的老师教拼音,后果可以想象。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在学100个左右汉字后再学拼音,有人以为这会耽误学生学习普通话,而实验的情况证明,这里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在没学拼音之前教汉字,强化了对教师说普通话的要求,有利于在学校形成说普通话的语境。广东顺德实验区在这方面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第五、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中国传统的识字方法是听读识字法,最近二十年又有拼音识字法、字理集中识字法、韵语集中识字法等多种识字法。应该承认不论是拼音识字、听读识字,还是字理识字、韵语识字,都有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一面,但实践证明,每一种识字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原来的语文教材以拼音识字作为识字的主要方法,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好像先学拼音、用拼音识字,给难字注音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方法。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认为,拼音识字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如果教材中始终贯彻这种识字方法,并不完全符合学习汉字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独立识字能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听读识字和拼音识字相结合,作为主要的认字方式,同时辅以字理识字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扫清一切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的习惯。应该看到,学习汉字这种方块字,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听读识字是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教师读、跟着教师读的过程中,把听觉和视觉并用,把发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识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拼音识字法其实也是听读识字法的一种,它和一般听读识字法不同的地方是,老师要先念拼音,或学生自己先念拼音,再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当这个字标了拼音后,学生可以自己把它读出来,但这个字下面如没有标拼音,学生又形成依赖拼音的习惯,他就不去认这个字了。而听读法则没有这个局限,这个字没标拼音,根据听读识字养成的习惯,他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问任何人,因为这是中国孩子在自己祖国母语语言文字环境中学习母语文字,它跟美国孩子在美国学习汉字是不一样的,在那种环境中,必须依靠拼音,离开拼音就无法认识汉字。在中国母语环境中则不是这样。不完全依赖拼音,不认识的字就问,这就扩展了儿童识字的空间,符合学用结合的要求,儿童不只是学教材中要教的字,而且学习在生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打通,这对孩子增加识字量是非常有好处的。实验证明,使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明显增强,这是和教材强调听读识字法分不开的。
  第六、识字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通过识字过程,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反复多次形成习惯,养成既有独自识字的兴趣,又有熟练的独立识字方法,是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学习”的第一课,把这课扎扎实实地上好了,比你生硬的逼着学生跟你学会那几个生字,要重要得多,他不但可以自主地认识他想认识的字,而且由此所养成的习惯,会有力地促进他的发展。有人担心实验教材的识字量大,怕学生完不成。可以这样说,你如果按原来的思维教识字,这个生字量你可能完不成,如果你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路,以听读和拼音两种方法结合多种识字方法,努力形成孩子自主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方法,不但可以完成这些识字量,而且可以超过这些识字量。对识字量的统计不但要看教材要教的字认识不认识,还要把他在课外自主独立识了多少字也算进去。实验表明使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地区,学生识字量普遍高于过去,二年级末的学生,识字量相当于原来的四、五年级学生。

  二、主题单元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使用

  我们回访听课时了解到,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的设计很不理解,他们只教主体课文,把“语文天地”当成练习,对字词部分还做一做,对拓展阅读、语文活动,有时间就做,时间一紧就不做,考试内容也只限于主体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们仍然被以往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教材结构和习惯的教学模式束缚着。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否则就没有真正进入课改。
  第一、要明确“语文天地”与主题课文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单元。在开放单元中,没有主题课文,主题单元就是由“语文天地”构成。主题课文与“语文天地”不是以往教材的“课文”与“课后练习”的关系。主题课文提供两篇意义相关又不完全是一个角度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两篇课文包含着这个年级的孩子可以感受的文化道德思想内容和应该学习的语言文字等工具性知识。每篇课文后面有两个思考题,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出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把握课文的这两个方面。“语文天地”则是从语文活动的角度设计的,更突出新课标强调的从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要求。“语文天地”在各学段的栏目有所变化,但主要内容没有变,它是从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方面对主题课文内容的拓展、丰富,对前后知识的联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思维发展的训练,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会学习的引导。也就是说“语文天地”活动,是这个主题单元不可或缺的,它要和主题课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一个又一个的这种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为孩子未来发展奠下文化之基、工具之基、思维发展之基、学会学习之基的总体目标。因此,对“语文天地”必须重视,必须引起每个教师注意。
  第二、如何理解“主题单元”的“主题”
  我们在听课回访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老是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那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教学中,不论对两篇主题课文的讲解,还是对“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篇目的指导,都往他所理解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来靠,有些靠的十分勉强,甚至为了靠“主题”牺牲了文中十分有意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以往对“主题”理解的束缚。
  我们以往一说“主题”,就是说这篇课文表现的主要的思想。主题又叫“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教参》已经给归纳好了的,是从孩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做的归纳,这种归纳往往并不能真正地表达课文的主要意义,甚至跟孩子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相差甚远,影响孩子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因为有不少文章并不是为了表现思想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主要是要传达某种情感、某种态度,如果硬要挖掘它的思想,就会发现它内在蕴含的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复杂的有时还是有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硬要给它归纳一个思想主题,实际上是对作品生命的阉割,而这种强加给学生的“主题思想”,还要让学生背下来,作为考试的重要部分,这是孩子讨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所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它的“主题单元”不是像有的教材那样的什么“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等思想教育单元,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比如第一册的“家”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写实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的长大”。第二篇是拓展的想象的“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在“语文天地”中的儿歌是“给小鸟安家”则是渗透对自然的热爱,与自然和谐、爱心、环保意识的。围绕“家”这个核心词语,选择它的本意,联想意、引伸意,组织主题课文和阅读课文,并以“语文天地”设计的语文活动与之有机配合,构成主题单元,这三篇课文,如果按思想主题来说并不一致,但它们都和“家”有联系。这样“家”这个词语就具有文化主题的意义。再比如在后面有一个主题单元叫“眼睛”,主题课文第一篇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写希望工程标志照片的一篇散文,反映的是农村的问题。第二篇是一首歌颂抗击非典医务工作者的诗歌“我只见到你的眼睛”,而在“语文天地”拓展阅读中则是一篇科普文章“谁的眼睛最好”,写各种动物眼睛特点,语文活动中还有爱护眼睛、保护眼睛的内容。三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并不一致,但都与“眼睛”这一核心词语有关联,从而围绕这个核心词语构成了有丰富文化内含的单元。
  这个核心词语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个短句。这样围绕核心词语组成文化单元的好处在于:第一,它符合词语表意的规律。一个词语,往往有本意、联想意、引申意从而构成其整个的文化含义,比如“家”,本意是人的家庭,但可联想动物也有家,也可引申为祖国是大家庭,这个词语的各种意义在生活中同时都在使用。因此,如果你单独建构一个本意、或引申义的主题单元,思想主题倒是很确定了,但你给孩子这个词语就缺少丰富的文化含义了,而把它的联想义、引申义思想与本意同时编入教材,孩子对“祖国是我们家”才会有更好的联想和理解。“眼睛”同样,它是视觉器官,它是情感的镜子、灵魂的窗子。把几种“眼睛”意义的诗文编在一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第二,这样的以核心词语组成的文化单元,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可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第三,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孩子不事先受到思想主题的束缚,可以感受到课文所包含的更丰富的内容。第四,引起孩子的兴趣,避免思想主题引起的逆反心理,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比让学生背诵思想主题的效果更好得多。
  理解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理解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而是以核心词语为中心的文化单元,这样的主题单元才符合语文课的要求,如果单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组成主题单元,那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而不象语文教材了,明白了这一点,教师们就可以从以往的“主题”概念脱出来,不必教每篇课文时硬要往一个思想主题去靠,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当然也不必刻意去讲这个单元题目(核心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只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第三、关于单元备课
  以往文选式教材,备课是一篇一篇进行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主题单元结构,每个主题单元由主体课文及课后思考题与“语文天地”两个部分构成,“语文天地”是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既备主体课文,也备语文天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学顺序来说,不必把“语文天地”的内容放在最后,比如“拓展阅读”选的诗文格言就可以与主体课文相联系,有些知识练习内容也可以学习课文结合。
  备课既要注意备教学的硬任务(比如识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比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硬任务是可见的,可以量化检验的,软任务是不可见的,也不能量化检验。硬任务当然要重视,但决不可轻视软任务,在四个奠基中(文化、工具、思维发展、学会学习)它占了三个,文化、思维发展、学会学习,打好这些基础孩子才会有后劲、有发展、有出息。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希望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吃透教材,溶汇贯通,对教材中安排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它所负载的“软任务”,整体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三、关于教材的适应性和教材容量问题

  一部好的基础教育教材,必须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引领性。它既要适应城市,也要适应农村,它既要适应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也要适应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适应”应该是符合教育发展方向上的适应,而不是迁就现状,更不是迁就落后,因此这种适应应具有引领性。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设计正是从上述理念出发的。三年多的实验表明,它既适应城市儿童的学习,也适应广大农村儿童的学习,既适合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使用,也适合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使用。青岛、沈阳、成都整个城市在使用,北京教育最发达的海淀区、天津教育最发达的河西区也在使用。方言较重的广东顺德、福建泉州也在使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新疆、宁夏、甘肃、贵州等广大农村也在使用。并且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通过选用这套实验教材,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当地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新教材的引领促进作用。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什么能有广泛的适应性,首先是因为它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共同的智力水平、认知特点来编写的。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入学时,孩子的智力水平、认知特点是共同的,城市的孩子并不比农村的孩子聪明,农村的孩子的想象力也不比城市孩子差。北师大版教材以北师大专家对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成果作为依据,为北师大版教材广泛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从教材选文题材来说,既有反映城镇生活内容的,也十分注意表现农村生活内容的,使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诗文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玩具”这一单元,两篇主体课文中专门有一篇是写农村孩子自制玩具的散文;再如“路”这个单元,第一篇就是“乡村大道”;“眼睛”这一单元第一篇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表现希望工程;“收获”单元有一篇直接描写老农的诗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象这样有意识的关注农村生活,把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优秀诗文编入教材,引起了农村孩子和教师的兴趣,对城镇孩子和教师来说,这些选文使他们了解了他们不熟悉的广大农村的生活和农村孩子的生活,因此也十分有兴趣。这里有一个“适应农村”的正确理解问题,“适应农村”应该理解为“适应农村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适应农村的落后。比如有一个单元中有一篇课文讲用互联网和姑姑联系的故事,有的县教委的同志一看,就说农村没有电脑,农村教师也不会上网,这样的教材农村根本无法使用。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难道只教农村孩子能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吗?如果编出这样的农村版的教材,全部贴近现实农村生活,那就是对农村孩子的束缚,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不知道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只看眼前,不着眼于发展和未来,那真是“误农民子弟”。现在农村没有电脑,很快就会有,农民现在不上互联网,很快就会上互联网。因此,涉及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选文,从农村孩子发展这个原则来看,是非常适应农村需要的。有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教师说得好,如果以农村落后为名,选用落后的教材,采取落后的教法,那就会进一步加大城市农村的差距。这个道理许多农民其实是很懂得的。北师大的教材有黑白和彩色两种版本,许多经济落后的农村偏偏不订便宜的黑白版,而是订彩色版,他们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该使用效果差的东西?
  也有人以农村教学条件差,教师“水平低”为理由,不选理念新内容形式也新的教材,甚至说现在的关键是“普九”,不是课改,把“普九”与“课改”对立起来。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拿什么“普九”,应该拿先进的东西“普九”!“普九”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农村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这些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因此课改与普九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师大版教材为高水准的普九提供了优秀的学本与教本。实践证明,教学条件差,并不影响北师大教材在农村的使用,因为教材设计时,就给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处理教材留有较大空间,不能制作播放电脑课件,就用自制的挂图,效果同样很好。而且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比,相对而言,受应试教育影响要小一点,因此一旦观念转变,对新教材的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取得的教学成果有些甚至超过城镇,宁夏灵武、贵州贵定农村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取得的成果就十分说明问题。实践证明,使用北师大教材,教师,包括农村教师可以同步成长,从而使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呈良性循环状态。
  关于教材量的大小的问题,有些教师反映识字量、阅读量、习作量都比较合适,可以完成。但也有的教师叫苦连天,说量太大,完不成。为什么使用同一种教材会有不同的反映呢?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学观念是不是改变,教学方法是不是改变。觉得量大的教师,除了在识字量新课标规定的大了(最近从1600~1800字调到1600字左右)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册,如拼音,北师大版是两年四个学期完成,有的教师还按原来的思路,要在第一个学期达到“四会”,那当然要多占好多课时,新教材在识字方面要认写分流,他还是坚持认写合一,这当然也要多用不少课时。这样就不得不挤语文天地,到期末当然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以旧观念、旧方法用新教材,必然要出现的情况。我们有些教师老是强调“砸实”,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一步到位”,主观意图是好的,但它加重学生负担,挫伤学生学语文积极性,它并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阶段效果可能不错,总体效果不好,这也是这次课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至于个别教师反映课文篇目多讲不完的问题,问题出在这个“讲”字上,主要是有些教师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分析太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够。有的教师说,有些古诗你不讲学生就不懂,所以大讲特讲。这是不对的,对于一些古诗,你讲孩子也不一定理解,让他能读下来,背熟就可以,顶多让孩子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够了。有的老师采取让孩子编这首诗描写内容的小故事,就是不错的方法。

  以上对使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遇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思路谈了以上意见。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让我们满怀信心扎实工作,把这关乎千百万孩子的发展、关乎未来国民素质提高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马新国平昌县教研室收集整理】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8-02-05]
 
上一篇  → 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化  摘自《柳州教研网》网站
下一篇  → 为人生奠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及结构特点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