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 崔峦

  新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部决定,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研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作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课程,历时近两年,已研制出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是建国启研制的第一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它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本文仅就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综合素养,并有意识地凸现出来。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O世纪6O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7O年代、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O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凡是在本学段应当具有的语文素养,统统包括其中。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这个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特点。
  和其他课程一样,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课程体系上,探索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课程管理上,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地方、学校不仅有课程的实施权,而且有课程的开发权,逐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远的将来,语文课堂内容,由于地方和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拆除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

  三、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这二个维度提出的。譬如,在总目标中“热爱祖国语文”“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以及“学会汉语拼音,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等则是侧重“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除了从上面叙述中显现出全面、综合以及基础性的特点以外,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世界各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国家认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涵是:健全的价值观,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善于探究和发现;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人应具有四项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没有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重视培养独立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日常需要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更看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年段的具体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认真研究,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积累经验。

  四、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以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仅面窄,而且存在陈旧和缺少弹性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中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全球意识,关注人类、自然和环境,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认真选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增加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要体现新思想、高科技,反映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环境、和平)的关注。
  课程内容要“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今后编写的语文教科书,除了大部分是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以外,安排一部分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恐怕是势在必行。
  此外,课程内容要“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当地、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只要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更新、搞活、拓宽课程内容、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内容将是取之不尽、丰富多彩的。

  五、课程实施:直视探究,加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既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蓄了学习语文的后劲,又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持续提高。
  课程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综合性学习”。日本1998年制订的新课程方案增设“综合学习时间”,这是超越学科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和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为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它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学习中,应贯穿语文学习与实践,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调查采访,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为需而学而用中,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六、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用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和建议。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提出由于“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评价由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得到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评价方法上,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的增强,要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在学生互评、自评中,得到锻炼,受到激励。由于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全面评价,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应引起重视;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视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决定了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的手段,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用激励性语言进行定性评价。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3-10]
 
上一篇  → 体会语文素养  摘自《博客:小学语文》网站
下一篇  → 怎样认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之一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