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
湘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主编 杨再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已颁布。湘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1—8册已审查通过,进入各实验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一种新的教育生活,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展现在我们面前。语文课怎么啦!一个字:变,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首先是教育理念要变。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

  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划一性之间的矛盾。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其二,师生关系要变。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通常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提法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鉴于课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的创新开赋,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不是教师的恩赐与施舍,而是学生本应享有的权利。当前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表面的、貌似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偶尔也出现逗一逗、笑一笑、乐一乐的场面,好像师生关系很融洽、很和谐。其实,这不过是某些教师以娴熟的教学技巧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为了达到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学生“配合”得十分巧妙而已。

  其三,对教材内容及其呈现形式的认识要变。

  教材要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

  师生和文本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使阅读活动如此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语文不仅是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对语文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现时许多观摩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对教材的理解有偏差。

  其四,教学策略要变。

  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多提问,变以掌握结论为目的的学习为重视过程的学习,变单向交流为双向、多向交流,变统一答案式为多种答案式。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策略的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整体把握,不宜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体首先是形象的整体性,形象大于抽象,留下形象比留下抽象更为重要;其次整体是主要内容的整体,即通过读书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重感悟,重语感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3)重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理解了的可以积累,暂不理解的也可以积累,厚积而薄发。

  (4)重读书,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重朗读指导,也要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的指导。重视诵读,注意培养学生用较短时间、较快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5)重情感培养。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含量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并逐层引发学生和作者感情的共鸣。

  (6)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时下的不少公开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过于顺畅,暴露错误太少,反复尝试不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7)重合作,多向互补。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意识。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在具有合作意识的班级中,某个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快会成为全班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要重实效,而不是在变换形式上的做文章。有些课,即使没有分组讨论、也能很好的体现合作学习。

  (8)重方法,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能转化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是能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展示学生才智、获得多样结论的方法,是能开拓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充分开掘语文学习资源的方法。

  其五,教学结构要变。

  教学结构主要指教学中的各个要素的组合。既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包括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和有序运用。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动态中的机变性。

  就阅读教学而言,由于《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应有所变化。有的课以自读为主,如有疑难,可通过工具书释疑或问老师和同学,这种课适宜于略读课文。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讨论、再分组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七嘴八舌、取长补短,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的课如精读课文,要处理好教师精讲和学生多练的关系。讲是为了指导练,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

  鉴于此,教师的讲应是要言不繁、画龙点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的主要方式是点拨,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要给学生留下读书的时间和揣摩、探究的时间。

  如前所说,《语文课程标准》虽未硬性规定每课必分段,概括中心,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要求显然隐含着有关段落(表达顺序)、中心思想(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表达方法)方面的要求。不同的是,把达到这些要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即要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此外,过去提归纳、概括,属于理性判断,要求比较确切的“言传”。现在提揣摩、体会、领悟,弹性较大,既可理性地把握,也可感性地把握,既可使用口头语,也可使用书面语,还可以辅之以体态语。过去讲“概括中心思想”,大多固定在统帅全文的层面上,结论是唯一的,而“体会思想感情”则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阐释。概括重结果,体会重过程;概括强调统一、规范,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体会重自主感悟,鼓励自由表达,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总之,教学结构的新变化,要求目标集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坡度减缓,过程明晰,方法得当。还要动静交替。快慢有节,收放有度,开合有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盎然,情绪饱满,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言语畅达。

  由于新的课文课程规定由五个板块组成,因此,除识字写字、阅读外,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都将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背诵几十首古诗,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慢节奏、细嚼慢咽,几课时学一篇课文的现象。提倡长文短学,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生自学、同学互帮、教师辅导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8-04]
 

上一篇  →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心得  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语文频道》网站
下一篇  → 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