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诗词论文
古诗文的诵读
佚名

  中华古诗文作品,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和操守,它记载着前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越是经历岁月的洗刷,越是闪烁着璀璨的光华。
  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吟诵古诗文作品,让那些积淀着民族素养、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能够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继而形成现代知性品格。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反复吟诵到可以背诵,以感悟文章之妙,从本质上来说,它包含了朗读、朗诵和背诵。
  1、潜移默化的诵读
  学习中华古诗文,让学生尽快地感受到传统美文的魅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
  语文教师利用早自修的时间,带领学生读读背背。每次诵读内容不多,但由浅入深。刚开始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通常采用最简单的老师念、学生跟念的形式。通过反复念、念反复,形成记忆。这样,教师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通过诵读传递给了学生,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氛围。
  2、欣赏品味的诵读
  长时间不间断的欣赏,学生提高了品味古诗文的能力,这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能将所学的诗文运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将所背的古诗引用到作文中去,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能力。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延伸,学校提倡在其他学科进行古诗文教学。将古诗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古文中包含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常识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升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学习,使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在作文中流露肺腑之言:“因为学习古诗文,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的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尊老爱幼,善于自省;‘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感受到自己今天生活的幸福”……脍炙人口的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流连忘返,边读边品,边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长时间的中华古诗文的熏陶中,领略了中华古诗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古诗文那特有的美,从而提高了感悟鉴赏的能力,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3.思考领会的诵读
  教师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让每一位同学结合学习的古诗文用不同的文体,写体会、谈感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品味、分析人物和情节,也可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畅谈自己对美文的理解。
  古诗文让学生领悟到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忧国、救国的伟大胸怀,歌国、诵国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他们锤章炼字的超人智慧,领会做人的道理,感悟处事的态度。我们还在中高年级开展有关古诗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民族精神的精髓,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师引导下,学生们有的通过收集优秀古诗,了解诗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有的通过对古诗历史的探究,了解我国诗歌艺术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古诗的兴趣;有的通过探究历代诗人留下的诗坛佳话,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有的通过探究诗人的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领悟诗意基础上,从意向层次进入情感层次,由“品”到“赏”,有情感到参悟诗中蕴涵的哲理,即由情感层次上升为哲理层次。这是古诗词吟诵教学的三个层次。
  心灵如细弦,点拨有余音。绵绵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淌过心田,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菁华,在学生们心头涌动,相信民族精神会在他们心中汇聚成海洋,汩汩流淌,支撑起一个个大写的中国人!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9-19]
 
上一篇  → 着一“品”字境界全出———诗歌教学浅谈  摘自《一简梅》网站
下一篇  → 古诗教学高、低段差异之反思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