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预习论文
优化预习卡设计使用 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东山实验小学 孙利华


  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一线老师,常见到老师上新课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
  “活力课堂”教学流程中要求使用语文预习卡,则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有效预习的难题。但如何优化预习卡设计使用,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我认为语文预习卡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座桥梁,只有认真对待,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探究,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
  一、明确教学目标,用预习卡强化学习动机。
  预习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安排,比如针对不同文体分别对待:学习文言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讲解散文就确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赏析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目标,教师在预习卡上都要非常明确列出,使得课堂能有的放矢。
  如确定《看云识天气》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文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是“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具体到这一课,应是通过解读课文,了解自然奥秘,积累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科学小品文的基本能力。目标这样定位是准确的:“了解”而不是“理解”或“掌握”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不是掌握气象的科学知识,“了解”,是为了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逻辑性。不少老师明里暗里将教学目标之一锁定在“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上,结果上成“地理课”,丧失了语文味。
  因此我们可以拟定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2.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特点。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培养语言品读能力。
  确定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把学生潜在的需要转化为积极参与活动的内部动
  力。从而使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学的有趣、有积极性。使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学的会、有收获、有积极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合理设置,夯实语基。
  新课程实施至今,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仍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预习中强化语基环节必不可少。课前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不少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点讲”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烦琐分析,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仍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三、把语文预习卡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提前感知文本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阅读范本,是语文知识的载体,预习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指挥学生“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文本知识的汲取提供了方向,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少做了“无用功”。
  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在预习卡中明确要求学生先感知其内容,写下对这首诗的体会。学生阅读时发现诗的每一小节,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文本,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了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学习的方式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更会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四、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落实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
  预习卡中教师可以设计如类文阅读推荐等主题活动,使学生由课堂收获的已知拓展延伸向未知。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旧知识、学生认知思维的最佳结合点,给学生提供畅达的接通渠道,以激发学习热情,优化思维流程,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它会激发学生运用以往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尧斯认为:“同一部作品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和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阅读,理解和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社会媒体与实际将课文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既把握了教材的时代性,缩短了教材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又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教授新课前,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与所教课文的意蕴相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先对即将学习内容有感性认识,对古诗词、深奥的文言文亦能达到难文易懂的目的。如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前,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了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刘白羽散文《长江三峡》、余秋雨的《三峡》等关于描写三峡的名作,让学生在相同与不同的文体间互相比较,充分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与思想内涵。
  又如教授刘禹锡的《秋词》,该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为了理解此文,也为了使学生对“秋”有个整体认识,教师可以推荐毛志诚《京华秋韵》、吴勋的《秋天》、许辉的《秋之黄昏》等关于秋的吟唱文章,引导学生读懂理解了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去理解内蕴比较浓厚的《秋词》。
  把课堂设计得更开放,把知识往更广的空间迁移,是当前语文教师应作的一个转变。教育家布鲁讷在《教育过程》中指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把新学习的语文知识纳入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系统中,使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同化和调节,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而这一切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有关教材时,一定要根据课文特定内容选好切入口,设置好作为思维杠杆的支点,设计好保证深化知识的训练群,让学生在畅达的渠道中纵横驰骋。这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真正的迁移。
  五、处分利用预习卡,加深学生价值、情感体验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语文课的情感体验正是让学生去做这样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可在预习卡中设计“学习收获”,这一环节意在强化学生的价值、情感体验收获,这样做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这种的预习双边交流活动充分地调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往往能收到比预想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课前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才会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语文课堂才会活力四射。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感情的佳作。《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感人力量;《散步》描述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看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通过预习,学生加深了价值、情感体验收获,师生入课堂则情满于课堂,登台则意溢于讲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文课更是熠熠生辉。
  我们在谈预习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预习卡相关环节的设计,学生的预习更深入了,预习变成了有指导性的学习,他们不仅扫清自此拦路虎,还通过查阅资料,课内外结合来更深入地了解马上要学习的知识点,而且,他们通过预习卡中问题的引导思考,在预习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课文的重点学习体会内容,通过课前的思考,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而且,对于学习的内容也带着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正是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充分地施展自己,他们的心态是轻松的,情绪是饱满的,讨论是激烈的,状态是积极的,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收获会更多。
  总之,语文预习卡使用,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11-04]
 

上一篇  →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开始  摘自《东山实验小学》网站
下一篇  → 小学语文三年级预习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