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语文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享受
福建省邵武市故县中心小学 姚美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憧憬着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毋庸讳言,对落后文化、落后教育的留恋与厚爱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忽视学生主体发展和个性差异,囚于课堂、困于教材,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二是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三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仍然是唯教材、唯分数的评价模式,造成了教师对语文资源利用上的荒芜和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的低下。如何打破这一僵局,让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命和活力,真正成为师生创新实践的殿堂呢?《课程标准》的颁发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拙见:

  一、 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课《爱吃的水果》时,上课伊始,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爱吃的水果。教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品尝……

  以上案例,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盘棋,那教师则是驾驭棋子的棋手,想当一名出色的棋手,把棋下好下活。我认为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和谐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把自己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中请下来,由教学中的“统治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少限制、多宽容,实施“六让”策略: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空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2、 改变座位编排,拉近师生距离。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民主,师道尊严似挥之不去、无处不在的幽灵。仅以司空见惯的课桌椅的排列而言,无论是哪一所学校,讲台总是面对着一排排的课桌椅高高在上,一如皇帝威临群臣的龙椅。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无形当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这种“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变为“T”字型或马蹄型,甚至其他型。这种空间构成,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形成了交流互动的空间形式;二是学生从座位走出来的困难少了,教师融入了学生中间,成为了“学习共同体”,利于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3、激发学习兴趣,捕捉创新意识。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导火线”,是使学生乐此不疲、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因此教师一旦登上讲台,就应该高度强化自己的教学意识:我是一个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可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乐学、善学。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3)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4)采用多样化的成就水准和评价尺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如谢晓凌老师在“省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秋姑娘的信》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充分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秋姑娘摘下一片片的枫叶给好朋友写信的情景,学生一边观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欣赏配有音乐的范读,自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致盎然的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 学习方式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案例二)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邱少云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其中就有这样两句:①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②纹丝不动人如石,烈火焚烧若等闲。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那种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那么如何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策略1、大胆地“放”。“放”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⑴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等;让学生到网络中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学习《长征》前让学生查阅在关长征的故事,了解时代背景。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允许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⑶课后——放手让学生去拓展,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瀑布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等有关环保的课文后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环境,写调查报告,设计环保方案,然后办一份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后让学生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点设计线路图,配上诱人的宣传语,参加“最佳小导游”的演讲比赛,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造的新天地。

  策略2、巧妙地“扶”。“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能与生为善,力争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顾问、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展开。实现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构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和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开心自如地迁移、机智幽默得旁逸,语文课堂成为了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殿堂。

  三、 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案例三)一个学生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的作文中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裁判员”会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而“探宝者”则会说:“在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有个孩子写道‘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听!这是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事实证明,在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一频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和幽默会留给学生睿智和风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尤其是对待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话不完整,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字迹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很真实……

  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平等,平等对话、平等参议。让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这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地度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7-10-07]
 
上一篇  →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