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名师活动 20年回眸
“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随想
佚名

  重庆的初冬,寒意袭人。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代表齐聚山水重庆。虽然天寒地冻,却阻挡不了我们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热情的脚步。我们聚集在重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大礼堂内,重温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共同回忆一段美好的时光。
  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是多少有志青年教师的梦想。站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的舞台上,就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就如“明星”闪亮,荣耀自不必说。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举办至今整整二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全国小语学会最高级别的赛事,让岁月留住精彩,特举办“二十年回眸”庆典活动。在这二十年间,有300多位活跃在教坛的领军人物,其中不少选手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校长。如孙双金,窦桂梅等。此次活动创意较新,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介绍上课专家”、“课堂回放”、“老课新上”、“回望来路”,这四个版块不仅展现了这些老师由平凡到卓越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间由迷茫、混沌到澄澈、回归的过程。
  在第一板块“专家介绍”和第二板块“课堂回放中”,我们笑声不断。比如第一届大赛选手张伟,当年录像视频中的他三十二岁,英俊倜傥。如今他走上台,连连跟大家说“对不起”,抱歉他五十二岁的“形象”,头发已经稀疏,皮肤已不再如当年那么白皙,皱纹也爬上了额头。选手们变的不仅是容颜,更大的变化是当年的参赛选手,多数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校长等。在“老课新上”中,授课老师们用今天的理念再次演绎当年的课堂,在“回望来路”中,老师们都畅谈了自己沉入一线课堂的丰富而有价值的人生来路。
  三天的旅程,15位老师演绎了精彩的课堂。这些上课的老师,都是在皮肉和精神的“打磨”后,站在神圣的教学殿堂的。看得出他们在教学之路的辛苦付出,在失败与成功、完美与遗憾中,由昔日的“明星“,被岁月打造成珠圆玉润的“珍珠”。二十年间,语文教学遭到颇多指责,“繁、难、偏、旧”等高耗低效也普遍存在。我们也在困惑和迷茫中摸索着前行。纵观这次呈现的“老课新上”,谈“变”与“不变”,我们逐步明晰了今后教学的路。
  一、“读悟结合”不能变
  15节课,全都书声琅琅。以读代讲,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悟结合,促进情感熏陶和能力发展的统一的例子随处可见。如董琼老师的《草原》,一节课内容只学习一个自然段,她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草原的美,在一种慢节奏中慢慢品位草原的景美。读后及时进行了读写结合:“假如你是草原的一匹骏马,天空的一只雄鹰,或一朵无名的野花,或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突出充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五壮士跳崖的情景,或练读,或范读,或引读,或音乐渲染读,或看完影视视频后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越来越深,课堂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悲壮凄美的壮士豪情。王玲湘老师的《搭石》盈溢着一种质朴的美。她把课文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竖着排列,这些句子就变成了一首节奏明快的小诗。她要求学生读进去,想出来,想出画面来,放出画面来。她还反复创设走搭石的情景,相机指导朗读,深入体会画面的美。
  读悟结合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根。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古诗文诵读,我们的古人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那么,今天的语文课堂,更应让“读”占鳌头。教师应屏弃喋喋不休的讲述,而应让读书声声声人耳,让课堂在“读”中变得美丽丰富起来。
  二、“语言训练”不能变
  一谈起语言文字训练,有人认为就是做练习。大黑板接小黑板,一黑板接一黑板,也就是变“满堂问”为“满堂练”。有人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脱离开课文内容,孤立的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语文毕竟是“彩色”的,有“温度”的,怎能在呆板的训练形式中,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年过六旬的黄亢美老师,“字理”教学的倡导人,他呼吁“拯救汉字,复兴汉字,传扬和弘扬汉字文化。他演绎的《草》,充满童真童趣。“野火烧不尽”这句的理解,他说“烧”,大部分学生就藏到课桌下,他就手一挥做“烧”状说:“这棵草还没有烧死,接着烧。”学生就都藏到“地面”下去了;他念“春风吹又生”,学生就张开双臂,有的高高站在了课桌上,表示钻出了“地面”,做“离离状”。此处教学丝毫没有枯燥讲解的影子。再如识字教学中,“一轮朝阳”的“阳”字,他通过图画来演绎“双耳旁“原来是“山”的象形,太阳从山上升起来,就是“阳”,月亮在山上升起来,就是“阴”。这样的识字教学,充满了文化的味道,语文的味道,使语文学科特点凸显。张学伟老师在《林海》中对词的训练,独具匠心,他没有就文字而文字地进行训练,而是以画画代分析,以画画促理解。他寥寥几笔,黑板上浮现一座山,山上环绕着云,他请学生说出词语,学生马上由这幅生动的简笔画想到“云横秦岭”,接着他又给此山加了个表情,再在旁画了两座小山,学生想到“盛气凌人”和“孤蜂突起”。陈丽羽老师的《盘古开天辟地》,比较“拿、提”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她还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的不同,还通过”清“理解”浊“,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语言文字训练不是一招一式,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某个阶段,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学生在不知道语言训练中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和方法没有一点刻意训练的痕迹,真正达到了“大雪无痕”的境地。在读思悟说写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文道统一”不能变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很难去分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能很好地统一,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二首》,已经上过多次,每次他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在金兵践踏的尘土里,透过尘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读这首诗,你读出你的愤怒了吗?”“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六十年过去了……”,教师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反复回环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暖风熏得游人醉,你从醉里看到他们怎样的醉态?”“面对这些这些逍遥自在、醉生梦死,对内镇压对外奴颜媚骨权贵,你忧郁吗?读一读,读出你的质问,读出你的愤怒!”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结尾播放音画,以滚动着的“让我们永远铭记壮士,铭记英雄!”等字幕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这些课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唤起了学生的真诚、善良、尊严、悲悯、愤怒、虔敬、热爱等美好的情感。我们必须让语文课堂中,回响着充满人性的庄严的声音,将人类最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提供给下一代。要想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将“文道”融合,就必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下足工夫,感其心、动其情,在潜移默化中识其道、明其理。
  四、“教育情怀”不能变
  看着台上的昔日闪耀的“明星”,因为对教育的情怀不变,激情不变,不懈地追寻着成长的秘密,探究着有效的诗意课堂,变成今天璀璨的“明珠”。想想刚进师范学校校门的时候,我们差异不大,显得“踌躇满志”。可后来,有了差异。工作几年后,对教学的理解和课堂的驾驭,似乎是区别越来越大了。出现的结果是,有的老师在“天上”,如窦桂梅,从吉林一个普通老师到清华附小的副校长;有的老师在“地上”,循规蹈矩,重复每一天的日子,把工作当负担,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一位教师说的好,一个教师如果都不曾爱过其教学——无论深浅,将意味着他承受了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其不幸程度,兴许就像一个人从未爱过谁一样。因此,我们要“心中有爱”,对教育永远保持一份热情,一份纯真,一颗童心。再忙碌也不能虚空。虚空往往比忙碌更容易让人疲惫。
  学习别人,就是爱上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一种成长的姿态沉入课堂,潜心耕耘,相信我们会把教育做的更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6-09]
 
上一篇    摘自《王老师小语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