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名师活动 2006金陵之秋
“金陵之秋”听课随感
汤瑞华


  11月18日下午,冒着霏霏细雨,我来到江苏教育学院体育馆,走进名师课堂,欣赏名师风采。

  2点钟准时上课。首先是一位老师满怀激情的演讲了殷雪梅的动人事迹——用生命书写爱,听后甚是感动,也慨叹老天的不公,让这么好的人去得如此匆匆。接下来是王自文老师的《独坐敬亭山》,老师很是卖力,可惜生活得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实在无法体会大诗人李白的那分孤独愁闷,课堂有些无奈。而随后张建刚老师的《大禹治水》让我又抖擞精神,主要原因可能是如下几点:

  A朴实的风格,凝练的语言。

  但凡特级老师的课,有个特点,喜欢课前调侃,以证明自己于众不同。如:猜猜我叫什么名字?是哪几个字?组个词?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虽然知道这是为了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但是与课堂无关的过长的调侃,我觉得是在浪费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时间和情感。而张老师没有一句废话:“上课”“同学们好!”“今天继续学习《大禹治水》”“洪水,大家见过吗?老师带来了,看看!”洪水肆虐的录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遥远的大禹时代。朴实的风格,凝练的语言,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B课文钻得透,层次理得清。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教师紧紧扣着“千辛万苦”展开。

  1由“地形”一词的讲解自然讲到勘探地形的辛苦,要走过许多大山,趟过许多河(千山万水)——(崇山峻岭的图片)瞧,这里的每一座山,大禹都走过,每一条河大禹都趟过(走遍),想象他会吃哪些苦?学生想象说话。教师补充。——每一种苦都吃过,每一种苦都尝过。就是“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2、勘探地形很苦,可也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呢!先引导观察数字“九”,体会"九"是表示很多”。接着简笔画理解“挖通”河流,引导、疏通的目的。画起来简单,实际挖起来就难多了。补充材料两河之间相距90公里。难!不仅距离远,遇到大山就更难了!想到那时简单的劳动工具,真难!再次体会“千辛万苦”!朗读课文。学生动容动情!

  3、前前后后用了多长时间?(13年)想象,每一天要吃那么多苦,13年呀,将近5000个日日夜夜呀!这种苦叫“千辛万苦”!

  此时此刻,想对大禹说什么?由此,大禹的英雄形象已经立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我佩服老师钻研教材的能力,紧扣一个词“千辛万苦”通过对词语理解的不断深入,一步步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直至鲜活。巧妙极了!

  C补充材料的运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张老师课堂上几次恰到好处的材料补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在学习第一小节,了解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的时候,学生只能说百姓无家可归。教师及时补充:传说,凶猛的洪水来的时候,老百姓只能搬到山上,住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有的搬到树上,像猴子一样生活,没有吃的,只能吃野果子,啃树皮……过着悲惨的生活。此时,大禹会怎么想?

  这一段材料的补充,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洪水给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之大,而且自然过渡到下文。

  2、在教学第二小节,让学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会吃哪些苦?学生只能说出:诸如累得大汗淋漓,磨破膝盖儿,跌落山崖等等。张老师及时补充下面一段文字:大禹和百姓一起与洪水搏斗,不分昼夜劈山开河,挖泥运土。手指甲磨光了,再长不出新指甲,小腿上的汗毛也磨掉了,再不长汗毛;脚底长满老茧,但他咬紧牙关不停地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大禹吃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甚至是难以想象的苦,他的意志之坚强,决心之坚定让人惊叹!

  3、文章结束,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百姓为他塑像。在禹的塑像前,教师补充出示大教育家孔子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变成鱼虾!”让我们永远怀念、感激这位治水英雄!

  就这样,四十分钟里,感受英雄的壮举的同时感受着名师风采。

  当走出体育惯时,天已经黑了。蒙蒙细雨中,脚步匆匆,但觉得比来时充实了许多。

                                               汤瑞华

                                             2006年11月20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7-02-06]
 

上一篇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