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名师活动 2006运河之声
2006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
教学观摩会听课体会汇编

作者:杨守铬

            听课体会

             卢汉成

  三月,杨柳初绽,亦风拂面,在这充满诗意的月份里,我们带着欣喜踏上了赴杭州的路途。

  四天之中,听了十几节课,感受收获颇多,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相比较之下,顿生几许感慨:教书难,教好书更难!事么,回想一下,各名师在课堂上的风采,不觉茅塞顿开。

  一、语文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搞不清楚,相信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在这次听课之后,我比较各名师的课堂,悟出了真谛: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说话、听话、写话,这是从简单的分析上去讲,对照以前的教学,我们绕的弯太多,都没抓住语文的这个最简单本质。 

  二、语文教什么?在这次听课之后,我觉得语文不应该局限于文本,对比这几节课,发现名师都很注重语文的外延拓展,引导学生去向更为广博的语文天地,由此我们看出,语文的教材不应是我们手头的课本,还应包括各种语言的载体,比如其他报刊、杂志、广告、招牌、警句等等,任何一遍课文的教学都不应只限这篇文章,应该由此及彼,由里到外,借一篇文章进行发散,多角度地进行辐射,让学生明白读“此”是为了能读“彼”,这样学生才不会读死书,死读书,这样语文的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积淀。

  三、语文老师需要什么?名师当中我最佩服的是王崧舟老师,他那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语文功底使他在上起课来游刃有余,信手招来毕成花。语文老师,肯定要对文学有所爱好,你不一定要会写,但至少你要会欣赏,会品味,有这方面的修养,阅读面量要大,文学修养非常重要,王老师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自己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说是为学生的理解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不一定要有播音员的素质,但是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是很必要的,另外,我觉得王老师在给《相长思》朗诵时配的音乐——洞箫和古琴的“沉吟”和引导学生想象纳兰性德在家时候的情形的《琵琶语》都是点晴之处,音乐一出,境界全出,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朗诵、描述,学生很自然他就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了,由此可见,良好的音乐素养对语文的教学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经常看到有些语文老师给一些课文配乐,但却不成功,老师对音乐本身就没有理解,所以配起来也是勉强凑合,音乐和文学本身就十分密切的两种艺术形式,因此,语文教师有点音乐修养是很有必要的。

                        诗的课堂诗的语文

                    ——听王崧舟执教《长相思》有感

                          周美茹

  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美如诗”。前几日有幸聆听了他执教的《长相思》一课,总算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是“美如诗”的课堂。这节课之所以给人留下回味,并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里用了多少组排比句,摘引了多少句古诗词,而在于教师善于开启学生主体感受文本之情怀。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能够美如诗,关键在“缘于情”,在善于激发“情意”的那种功力。

  一、以形象思维激情。生动的具体形象总是容易震撼人的情感世界,特别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不及成人,但形象思维能力却绝不比成人逊色。王老师开课伊始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悲伤、寂寞、烦乱等的情感,为解雇诗词深意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在课尾而以两种情绪完全不同的乐曲作为背景范读,引导学生想象,配上诗人在家乡时的情感描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巅峰。综观本课教师以形象思维激情的范例比比皆是,形成了本课教学的一大亮色。

  二、以灵活引读唤情。引读法,融读角于情在本课中得到了创新的生发,成为课堂情感升温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教师以不同述说,来引发学生反复读词的上篇、读题,还有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感悟同一个答案……随着旋律的回转,情感也随之盘施上升,教师正是这样巧妙地把生活的共形诸文字符号而未被凸显的学生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极富震憾力的状态中来。

  三、以品味语言煽情。人文性无疑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但人文并不等于语文,语文的人文性还是体现在“学语习文”的基础上。王老师的“煽情术”,好就好在能渗透于品赏语言之中:身在哪儿?必在何方?当你发现他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时,你又读出了什么?什么是故园?什么碎了……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语文课的浓浓语文味。

  四、以生活体验炼情。对诗人思乡爱国的深切感受,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发现,这个过程又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家乡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扮演妻儿、父母)师扮演诗人问生是否“轻离别?”……这样的解读思路,无不体现了便学生的情感因触发了体验而能从课文的“轻离别”中想炼生发出“重离别”的质的飞跃。

                           听课有感

                            林月昌

  2006年3月24—26日,我校语文教师参加了2006年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我感触颇深,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名师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每位名师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名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名师独具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名师是研究者,是创造者,是深邃的思想者,又是敏锐而清醒的实践者。因此,名师们除了具有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外,还应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名师的课为大家所钦慕,原因何在?我听过一些名师的课,见到不少老师听课时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情,仿佛是在欣赏一首使人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仿佛是在品评回呸无穷的香茗,陶醉其间悠悠然自得其乐。其实,许多老师听名师的课,是将自己的教学和名师的教学对应比照,是和名师一道体验作者的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彩,心相随、情相依,产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美妙的感受。

  二、名师上课,采用新设计,诠释新理念,建构新课堂。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表现出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难道这是名师们真正的“奥秘”吗?这里我想引用《庄子》中对“庖丁解牛”的一段精彩描述来说明一个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是之所履,膝之所踦……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今。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手!”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实。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手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之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手天理……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变地。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上面一段文字,讲的是技和道的关系,庖丁说他好的是道,较之技更进一层。他不否定“技”,强调的是技道结合,技中见道,而非技外见道。首者,思想理念也。庖丁解牛,长于此道,又乐于此道。所以在解牛能“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道》之今”,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艺术上享受。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回报,为之踌躇满志。”把技能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精神游戏,获得了申报术的解放,精神的解脱之后的充实感、满足感。

  从庖丁解牛得到的启迪是:学习名师,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一动永正、王崧舟等名师,我都拜读过他们的文章,我深知,他们的成就,主要不是教学技巧的娴熟,这要是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枫著追救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和对儿童的关爱。在语文教学中,他们倾心付出,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又不断收获,描绘出语文教学无比壮丽的图景,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他们是辛苦的,又是快乐的。他们各自撰写着“教育诗篇”,同时又读意地栖息在语文教学这块青青芳草地,在创造着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生活和语文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应锤炼语文功底

              ——参加全国各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孙松阳

  这次能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和一些优秀老师上课,感触颇深。

  记得我们教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花俏,非常想听一些实实在在的课,”如果说我们把前者喻为“作秀课”后者喻为“家常课”,那么这次在杭州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的更多的是“家常课”。名师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及课堂的生成。无论是以王菘舟等老师为代表的老一派风格,还是以袁红强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教师,他们为我们展示的虽然只是一堂课,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循循善诱,以及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书教书”,我觉得我们老师就应该通过教科书这一载体运用语言魅力来打动学生那稚嫩的心,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就如王菘舟老师曾说过那样“为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而教”。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顾以往,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外出听课,也能学到一些上课的模式,于是,把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及消化方式,但课上下来往往会发觉自己并没有像开课老师上的那么生动、精彩。我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记得有一次,看学校播放的教学录像,也是由王菘舟老师执教的,听后觉得环节极其简单,就是反复地回读,而课却上得那么精彩。第二天,我也依葫芦画瓢,虽然课上也感染了一部分学生,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但还是没有出现王老师课上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出现课堂的高潮。当时我就反思,可能是以下几点影响了这堂课的效果:一是自己对教材研究得不够深刻;二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和城里孩子的差距。直到这次,我有机会听了各位老师的课后才真正领悟到源来是老师们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在注重上课的形式中,更应该注重深化文化底蕴和锤炼语言魅力。

  这一次听课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蒋军晶老师的“读书会”。课堂上,蒋老师除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并向学生推荐可阅读的书籍。这堂课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蒋老师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人格魅力。老师为学生开的窗户并不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撩开层层薄纱去探索那神秘的未知领域。还有蒋老师那巧如弹簧的嘴巴时不时蹦出一些韵语,那得体的体态语和抑扬顿挫的语调逗得学生说个没完没了,让人感觉课堂就像是师生间的对话,那么平等、自。我想这位老师的课之所以受人欢迎,也应是得意于老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格魅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小结这次听课所感——身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语文老师的我们,更应注重锤炼语文功底,加强文化底蕴,焕发语言魅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好老师。

                       赴杭听课的心得体会

                          罗建新

  通过这几天的听课,使我学习了不少知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位物级教师王崧舟用生动感人的语言,配合以适当的态势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在课堂中他常常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都必须与语言直观,即与适当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李莉老师教的《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时,用激昂的语言描述道:“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微笑承受着一切,赢得海内外人士的敬佩。”李老师允满激情的语言和与相适应的表情、手势,使学生领悟到桑兰这个小姑娘用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瘫痪患者做出了榜样。在这里教师用自己昂扬的情绪、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态势语,使学生自然领悟到桑兰决不向伤痛屈服,她用微笑承受着一切,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情绪感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悟出并学会掌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绪感染“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的有效方法。正如楼淑建老师教的《小音乐家杨科》,她的语言生动,有激情吸引了我,她特别同情富有音乐才能的波兰孩子杨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同时也反映了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她在教学过程中对杨科酷爱音乐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体会到小杨科对音乐非常感兴趣,把自然界所有的声音都当作音乐,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他觉得都是音乐。”楼老师用生有趣的语言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入境,这样的教学教师也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较活跃,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去,她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她的语言、神态,来带动学生思维的方向,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

  特别教师薛法根老师,他上的语文课的思想性大多是潜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越深刻,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体会得越透彻,联想就会很丰富,内心体验也就会更具体。他到课堂上,就好像在和学生交流感情。可见,教师的情感,除了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基础以外,还要“入境”、“动情”。

                         听课体会

                          邱小琴

  我听了于永正特级教师教的《考试》这一堂作文课,得益匪浅。下面谈两点自己肤浅的感受和体会。

  一、把学生放在习作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于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靳家彦老师说:“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的心。”学生怕作文的一个原因是“没词儿”,意思是没内容。于老师启发学生说什么?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和写他们刚才的一场考试的感受,把刚才考试时的想法和考试后的启发说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无须苦思冥想,而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运用语言的实践才能很好掌握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十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不断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于老师为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当场评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被评为130分,甚至有的学生的习作被评为150分。一张张稚嫩的小脸绽放出甜甜的笑容。学生越学越积极,越学越有劲。

  二、重视语言运用指导

  于老师自身的语文底蕴深厚。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的语言规范、生动、风趣、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发言和书面作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能及时抓住优点和不足进行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或纠正。在这方面显得应对自如,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于老师的作文课是有新意的课,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认识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给我很大启迪。

                          听课学习体会

                            张坚

  有幸在杭州“2006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那些大师们的语言功底,教学设计,真乃至他们的展现的新理念,新方法真是令人获益颇深,现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写下来。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理念不仅是教育部分的决策者才应思考的,它也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听的这十几节课中,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教师身上所展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一堂课上,我们的教育思想直接促进和制约着我们教学方法的选定,同时决定着课的质量和效果,在听的这十几节课中,这些大师们面向了全体学生,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这些大师们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成为知识传播,应用的基地,更成了培养创新教育和创造能力的摇篮。

  二、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

  一堂课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张扬,这堂课仍是在灌输,一切的课堂是为了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是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顾明远教授说过:“老师对学生没有什么恩,教育学生是你的天职,你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这句话虽然是讲教师的价值取向,但对我们的课是教学也有指导意义:你在课堂上所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请看王崧舟的《长相思》,于永正的《考试》及薛法根的《名齐的芦笛》,试问他们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一切就是为了学生的,他们从不以老师在说什么、讲什么而是学生在学什么、想什么,以全身心的态度为学生服务,他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

  三、良好的情感氛围的营造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有没有同学叫我于永正的?”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良好的师德对我们有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教师的深厚的语言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我会以这次听课作为契机,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在这些大师们的启迪中不断进步。

                          听课有感

                           郑长成

  我和本校的领导以及语文老师一起到了杭州卖鱼桥小学,听了十几位专家、名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与于永正老师教的《考试》,他们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他俩采用的是以情感为突破口,以读致悟,以悟促读,以智慧为至高点,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乐学教学方法。我实在很荣幸,能一睹王、于二位全国特约教师教学的风采。听完他们的课,我深有感触。

  一、真正的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一直以来就受人关注,可惜的是,至今仍未有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课堂难题,而王、于老师却能将情感教学发挥到极致。在课堂上,二位老师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他们不难感动了学生,甚至连自己都被感动了。课堂已经成为他们和学生交流情感的场所,他们已忘记自己是个老师,在这里他们便是学生一个感情笃厚的老朋友。上课的过程是他们和学生心灵一次又一次碰撞的过程,在那一次次的剧烈的撞击过程中,他们完成了知识的传递,智慧的交流。整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写作和接纳的过程。

  二、丰富的肢体语言。上课名师的肢体语言,其面部表情千变成化,不能不说是丰富。他们时而异常兴奋,激情高亢;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双目圆瞪,时而欢声笑语,从他们的脸上可以感受到千变万化,除了面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会闲着,每讲到精彩处,他们总会忘手一切地扭着身子在那手舞足蹈。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其诸多优点会值得我去学习一辈子,运用一辈子。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竞有如此的辽阔,同时让我大有拨运见日、茅塞顿开之感。并且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好像是大海一浪、泰山一石。以致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无止境”,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往杭州市听课有感

                             温小蓉

  我校部分教师3月23日从本校出发,24日—25日一杭州听几个名师的讲课。虽然旅途累,听课精力紧张的情形,但感觉和体会忧在。

  听了杭州市几个名师的课后,几位的教学特点:教师的功底深、博学无瑕、抱览群书、板书清晰、书写端正、工整、突出重点,利用学生预习手段,为学生布下重点和难点,利用图文并茂的启发性教学,把学习引入作者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如王崧舟老师在《长想思》一课教学中,先教师谈话引入课题,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四遍(学生可能有几种读法),后指读诗的“三种读法”和多音字的应用,再进行归纳后,让生多读加以巩固,以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又从作者当时处境,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操。

  听了几位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数不胜举,总之这次杭州之得受举匪浅,虽然旅途辛苦中又有游览西湖的名胜,从紧张听课中又得名师教诲,使我终生难忘。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12-26]
 
上一篇    摘自《教育在线论坛》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