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名师活动 2006运河之声
读读写写,感受语言的魅力
——2006运河之声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听课后感
和睦小学 金英

  3月24日有幸参加了2006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听了王崧舟、于永正、薛法根、闫学、楼淑建、张祖庆等14位名师的课,三天时间,记完了我整整一支水笔,虽然记得我手酸脖子酸的,但是,我还是感到很幸福,近距离聆听名师,如沐春雨、如坐春风,亲耳聆听名师上课,感慨万千,只是不能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下面就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读”就是对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就让我们直接走进名师的课堂去感受“读”的魅力。

  以楼淑建老师的《小音乐家扬科》一课为例,楼老师在上课之前,就问学生,你们会读课文吗?你们觉得拿到课文应该怎么读?一学生说到“通顺”,楼老师就让学生上来板书“通顺”来突出初读文本时,读“通顺”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读通文本、感知文本了,才会对文本有体验、有感受。也突出了第一课时的重点。

  在学生读课文时,提醒学生注意几个问题:A不认识的字词圈起来,并想办法自己解决。B难读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直到自己满意。

  在初文本之后,楼教老师先和学生一起交流生字新词,然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读的过程中特别难读的句子。

  学生读:“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的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学生说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有音乐的感觉,要跳一跳,像拍皮球一样。教师随即播放一段声音,(虫鸣和鸟声)学生接着听着音乐反复读,读着读着背景声音虫鸣蛙声像音乐一样有节奏起来。而学生的脑海中也仿佛出现了杨科躺在河边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中的画面。

  于是教师说:刚才我们听到了扬科在大自然欣赏音乐的画面,课文中还许多这样的画面,你读着读着还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把你印象最深的画面读给同桌听。

  最后,老师把大家讲到的画面进行合并归纳,梳理出了三幅画面:A静静听音乐的画面。B扬科陶醉、痴迷于小提琴的画面。C扬科临死前的画面。然后顺着故事情节走进杨科的内心世界,分别读三幅画面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发展的基本线索,感受故事的情感变化基调。从而慢慢贴近扬科的心,整体把握扬科对音乐的渴望及悲惨的命运。

  在读完三幅画面之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读出了几幅画面,这就是把长文章读短。

  楼老师对于这堂课结束的处理,更是与众不同。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质疑中再次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最后老师也挑选了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第二天,杨科没有起床,他在想什么?为什么扬科生前听到的声音都是音乐,而他一死所有的声音都是号叫了呢?难道号叫的仅仅是白桦树吗?我最想问的是:扬科,你一个人孤单吗?委屈吗?害怕吗?不知道天堂还会不会有音乐?

  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被楼老师带入到了课文中,全场静悄悄的,人们在静中感悟,在静中完成一次情感的升华。课已经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楼老师的课中,沉默片刻,掌声骤起。

  二、“写”中感受生命的拔节

  这次听到的14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在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中,王老师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文字写下来。在张祖庆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中,老师说:小动物们回家了,女儿还没有回家,母亲会担心写什么呢?那个在田野不敢回家的小女孩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爷爷的芦笛》一课时,薛老师让学生体会,在强强的想象里,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狂风怒潮的海夜里,爷爷的笛声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课堂上,薛老师分三次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里一个叫阮恒的小男孩,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赞扬了他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在余笔清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在课结尾时,老师说:前段时间我们看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吧,要是我们把阮恒评为感动班级年度人物,你愿意吗?我还记得白岩松、敬一丹饱含深情的颁奖词应该写些什么呢?让我们拿出笔来写一写。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在营造民主平等的阅读心理环境下,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但这种民主交流的环境中,常常会因为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的发言,或者教师不经意间的一种倾向性的评价,瓦解了另一部分学生刚刚形成的,尚不能自我肯定的,只言片语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习惯性的放弃了自我,久而久之,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教师如果能适当地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记录自己的思想轨迹,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创造,这样他们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勇气,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师生的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个性化的阅读乐趣。长期的实践,必定会让他们树立个性化阅读的信心,促进阅读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诗意与情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在这次运河之声的观摩活动中,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飞扬的灵性,飘逸的诗意,流淌的情意。突然觉得自己变得脆弱,一些麻木的情感,在这个春天渐渐复苏了。在这之前也听到过许多“诗意语文”、“情感语文”、“生命语文”的提法,但总不以为然,觉得那仅仅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而已。但是当我听完14位名师为我们演绎的精彩课堂,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娴熟的教学技艺,也不仅仅是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更是因为他们在处理教材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人文关怀。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的教学中,对纳兰性德的复杂情感的深刻感悟;楼淑建老师在《小音乐家扬科》地教学中挖掘出来的扬科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在冷酷现实中的脆弱;张祖庆老师在《我盼春天的荠菜》凸现出来的生命因为有了希望,而变得如此坚韧而勇敢。以及闫学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演绎中,那因为孤独而绝望,因为理解而绚烂的生命,都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因此,我更加坚信,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如果我们教学仅仅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上,还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忽略了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交流,那么新课标也就不成为新课标了。

  最后我们来听听名师眼中的语文课是怎样的: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薛法根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把课文读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学语文。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要简单地教,少做题,多读书。

  不管从哪种角度,他们讲述的都是语文课的真谛所在。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12-27]
 

上一篇    摘自《教育在线论坛》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