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名师活动 2006运河之声
“扎实、朴实”与“情趣、诗意”同构共生
——参加“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会有感
作者:金墨儿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实践着“简约式”语文教学,即追求课的简单朴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堂课,只有真实、朴实、扎实是否就够了?语文是美丽的也是有魅力的,怎样在“真实、扎实、朴实”的基础上让语文课中洋溢着诗情画意呢?假如仅仅追求了“真实、扎实、朴实”,学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学得兴趣盎然,不能感受到语文魅力,是否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呢?那么,返璞归真的课怎么样才能和“魅力、情趣”同构共生呢?
  2006年3月份到杭州参加了全国多种风格多种流派的语文教学观摩会,当一堂堂“朴实、扎实”与“情趣、诗意”同构共生的课粉墨登场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找到方向的感觉。确实的,感触颇多,现列举如下:

  一、五个启发

  1、关注学生与文本碰撞后的感受
  课例1:冯霞君《燕子专列》
  师:谁来读一读,燕子在瑞士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找到相关段落读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的心情如何?
  生:难过、担忧、沉重、悲伤等等
  师:带着你的难过,带着你的沉重,带着你的担忧再去读,读着,读着,是什么让你的心揪了起来?
  课例2:石晓云《妈妈的帐单》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用大屏幕进行了温馨提示:
  这篇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是()
  这篇课文最让我有触动的是(             )
  学生读文后,老师便引领着孩子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诸如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又如:哪些词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你的身上?
  这首词带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这种感觉不光落在你的声上,还要落在你的脸上,你的心上。
  这句话中,是什么震住了你的心?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
  此时,你的心情又起了什么变化?
  像这样让你怦然一动的句子肯定不止一处,还有吗?
  启发:教师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关注学生的潜心读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阅读感受、阅读收获的基础上展开,相机点拨,步入佳境。一方面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时间和机会,一方面又能在交流的环节中互相启发,又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珍视其独特感受的体现,并且孩子们阅读感受的交流往往又能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和参考。

  2、巧妙利用文本,独具匠心的弹性设计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现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这句话,但是怎样利用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人人都能驾驭的。
  课例3:《我盼春天的荠菜》张祖庆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一篇老课文,许多教师也热衷演绎它,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上得这么有分量的课。张老师那么自然地就把孩子们领进课文的世界里,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里,潜心感悟,吸收内化,又酣畅表达,真是让人佩服。张老师把课文处理成“冬天的故事“和”春天的故事“两部分,将冬天时“我”的凄惨饥饿和春天时“我”的希望和坦然加以对比,十分有震撼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还结合作者张洁人生的坎坷经历,将自然界的“冬天”和“春天”升华到“人生的冬天和春天”,给孩子以启迪:人生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一定会经历冬天,要坚强地走过一个个冬天,因为春天总会来到。这样的挖掘,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心头一震。列举一个片段:
  “我游荡在田野上不敢回家”的教学处理
  师:母亲会担忧些什么?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迟迟不回的女儿,她在呼唤些什么?
  请一半同学提笔写:女儿,你怎么还不回来        
  师:女儿游荡在田野上,她在想些什么?
  请另一半同学提笔写: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    
  学生写好后,进行交流,妈妈的呼唤和女儿的诉说一唱一和,孩子们深深地走进了主人公的心里。这样的设计,我认为起码有这样几个作用: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担忧焦急和女儿孤独凄凉的境遇;营造了课堂浓浓的情感氛围;提高学生表达、抒发的能力。
  课例4:石晓云《妈妈的帐单》
  石老师在妈妈的帐单上做足了文章,做了许多巧妙的补充:
  A、妈妈的帐单上还应该有哪些款项?请大家来补充。(教育费用、玩具、吃穿、付出的爱、照顾等)
  B、小彼得读着妈妈的帐单,读着读着,他会想起些什么?请学生代替小彼得写回忆片段,进行交流,教师用“他想起了”、“他还想起了”串联学生的发言,很“煽情”。
  C、师:请你们公正地给妈妈的帐单算一算,究竟有多少芬尼?生(算不出,不计其数,不能用金钱代替等 )
  D、从妈妈写下的一个又一个“0”中,你感受到什么?
  E、填空:这是一份(      )的帐单
  F、补充阅读《妈妈的工资》
  G、看了这份帐单,妈妈会怎样做?
  另外,从文字中读出画面,想象画面,也是巧妙利用文本的好例子:
  A、王菘舟《长相思》中,王老师配乐朗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朗诵后,教师问: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了帐房里诗人辗转反侧的身影。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得站在营房门口望着故乡的方向。
  师:他的脸上是什么表情?
  生:他在哭泣,脸上写满忧伤。
  ……
  接着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在音乐中,教师深情描述:也许是那风和日丽的日子,纳兰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是那月光皎洁的晚上,纳兰一家人团聚在暖炉边,也许是和亲朋好友开怀畅饮……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写一写纳兰在故园的生活情景。
  两幅画面,一幅是征途上的纳兰,一幅是故园里的纳兰,孤独、忧伤、痛苦和欢乐、团聚、幸福两相对照,让学生想象出来,刻画出来,又在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和思乡之痛。
  B、再举几个例子,“画面”感也是很强的。如,李莉执教《微笑着承受一切》中,教师出示桑兰受伤的一段文字,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楼淑建执教的《小音乐家杨科》中,师:读着,读着,这些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就成了一幅幅画面了,你看,扬科躺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音乐响起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还会出现哪些画面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
  扬科陶醉于大自然音乐的画面:青蛙“呱呱”地叫起来……
  扬科喜欢小提琴的画面: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扬科挨打悲惨死去的画面: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转动了。
  接下来老师就紧扣着这三幅画面进行教学。
  陆霞执教《船长》,教学遇难时混乱场面一段时,教师也采用了“画面”处理法。师:你看到了什么?请把目光投在一个人身上,或者是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孩子,你去听听他们绝望的哭号,看看他们绝望的表情。学生通过想象说话,充分地感受到当时的混乱,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失去理智的行为,以及争夺生存权利时的混乱。
  启发:抓住教材上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点,挖掘、挖掘,补充、补充,设计、再设计,使其变得丰满有立体感,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地做足文章,往往能成就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情场”创设,让孩子们动情
  教师像一个导演,目的明确、巧妙灵活、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动情。
  举例李莉《微笑着承受一切》:
  师:桑兰5岁的时候开始练体操,12岁开始参加比赛(出示桑兰的照片和获奖记录)展示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运动员?
  生:(略)(此时学生对桑兰充满了敬佩,为桑兰高兴)
  师:桑兰的路上充满鲜花、掌声、成功、奖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突然一摔,这一摔,便什么都摔没了,健康、鲜花、掌声、奖牌、成功看起来统统都没有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有的学生说心里突然受到了打击)
  大屏幕出示:领奖台上的桑兰和一张轮椅
  师:这一边是辉煌的人生,这一边是冰冷的轮椅,你能想象得出桑兰的后半生是怎样的?(学生陷入对桑兰深深的同情还有忧虑之中)
  ------
  大屏幕出示桑兰写的诗歌:
  ------
  生命如此美好,
  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
  ------
  它再短,
  我也盛开过------
  在读了桑兰的诗后,孩子们被桑兰的坚强打动了,接着老师又用课件播放了桑兰的近况:成为爱心大使,成为主持人,写书------孩子们为桑兰的站起来感到兴奋,最后老师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了本堂课:世界上有一种名字,叫坚强,有一种感动,叫人热泪盈眶,有一种人,她就是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桑兰。
  由此,孩子们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感动,时而兴奋,完全走进了课文中的情感世界,享受了丰富动人的情感生活。
  另外,楼淑建在《小音乐家扬科》中结尾处的一连串的追问:扬科,你孤单吗?你委屈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天堂里有音乐吗?天堂里有你心爱的小提琴吗?张祖庆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中,谈起了作家张洁坎坷的一生,并且安排了张洁纪念母亲的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离我而去了,我该怎么半呢?妈妈,既然你最终都要弃我而去,当初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石晓云在《妈妈的帐单》中,引入文章《妈妈的工资》后,一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们真正让孩子们动情了,这感情,又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质朴,那么震撼人心!
  怎样在课堂中让孩子们动情,这“煽情”看起来是很需要技巧的,这对我真的是很好的启示。

  4、一次次朗读,一点点提升
  课堂上要书声琅琅,怎样的琅琅书声才是有实效的呢?不防先举个例子:
  王菘舟《长相思》
  (1)要求学生按着自己的节奏读,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读词,要求有停顿
  (3)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交流各自读后的感觉,请学生酝酿一下,又读,要求:这种感觉不但要落在声音上,还要落在你的脸和心上。
  (5)默读词,注意注释,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
  (6)感受诗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反反复复又读了5、6遍,学生越读越好。
  (7)想象诗人在征途上的画面和在故园的生活画面,又反复读了几遍。此时学生的朗读中已经充满了诗人的痛苦、思乡和无奈。
  (8)请学生向纳兰性德提问,引出“问君何许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师:我不是轻离别啊,我是重离别啊,我是重重离别啊,但是我皇命在身,没有办法。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所以我才用《长相思》来表达我的感情,请同学们读。
  这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一遍一遍各有不同要求的读里,在一次一次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里读书,渐渐地走进了词的意境中,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读,是有实效,有提升的。

  5、教学语言的诗意和精美
  教学语言的的“唯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妨欣赏几段:
  王菘舟《长相思》教学语言举列:
  在王安石笔下,乡愁是那一缕又过江南岸的春风,在张籍笔下,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
  还有许多排比句,像“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那一份天伦之乐,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那--------什么是故园,故园就是那------”“在这里,没有------,没有------只有--------在这里,没有------,没有什么------,只有-------”
  冯霞君《燕子专列》教学语言举例:
  师:贝蒂在寻找燕子的一天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用“也许------但是她一点都不在乎-------”串联:“也许贝蒂的手被荆棘划破了,正滴着鲜血,但是她一点都不在乎;也许她的膝盖摔疼了,脚上磨出泡了,但是她一点都不在乎-----这一切的一切,贝蒂都不在乎,她只在乎小燕子,让我们把这一幕牢牢地印在脑海里,再读课文。”
  楼淑建在《小音乐家杨克》教学结课处,用了一连串的追问:“我想问,为什么杨科身前听到的声音都是音乐,而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声音都成了号叫,号叫的仅仅是白桦树吗?我更想问的是,杨科,你孤单吗?你委屈吗?在天堂里有音乐吗?有你心爱的小提琴吗------”
  陆霞《船长》
  师:就是这样混乱的场面,你们,一支手枪,几发子弹,能震慑住当时的混乱吗?读课文。
  同学们,人们就像疯了似的,那是像吗?那是真的疯了,他们忘记了尊严,忘记了责任,忘记了友情,忘记了谦让,忘记了道德,忘记了翩翩的绅士风度,忘记了款款的淑女姿态。他们把一切都忘记了,他们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字:逃。这一切,难道仅仅是一支手枪,几发子弹就能震慑住的吗?
  教学语言呈现着诗一般的精炼,散文一般的优美,简洁准确,生动丰富,感染力强,又似乎都是信手拈来,张口即是,孩子们沉醉在这样的教学语言里,大量浸染着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受着语言文字的熏陶,我想,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情感的熏陶,是十分有用处的。

  二、一个坚持

  提供给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听了这几堂课,我就更加坚定这是明智的。所有的课,老师都巧妙地提供给学生各种语言实践的机会,听、说、读、写你方唱罢我登场。
  薛法根《爷爷的芦笛》
  薛老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写到芦笛的句子,并划下来,共有三处。
  接下来扣住这三处教学,而每一处都让学生进行一段写话训练:(1)在强强的想像里,这笛声____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风和日丽的五月,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次写后,教师都请大量的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及时指出学生言语中的毛病,帮助其改正,哪怕只是一个字用得不恰当,比如有个学生说:这笛声清脆悦耳,这笛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笛声婉转动听。薛老师就请他换一换顺序,变成:这笛声清脆悦耳,这笛声婉转动听,这笛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从这里可以看出薛老师十分注意养成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自己意思的习惯。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薛老师请孩子们把写好的三段话连在一起,用上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成为一段通顺的话。学生的笔练十分充分,既能帮助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像这样巧妙地笔练,几乎在每一堂课都有。看起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了,课堂上不但有热闹的发言,也有冷静的思考,不但有浓浓的情感,也有紧张的思辩,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融在充满情趣和诗意的一个个环节里,卓有成效地进行着。

  三、两个困惑

  1、深钻教材和“钻牛角尖”
  我真是佩服极了这些老师深钻教材的本事,在毫不起眼的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词里,他们能够将其演绎得一波三折,引领着学生收获很多东西。但是,令我困惑的是,有些挖掘似乎有些钻牛角尖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陆霞执教的《船长》一课,她在“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上,把文章做得淋漓尽致,甚至做得太过了。
  陆老师通过学生想像逃生时混乱的画面,让孩子们感觉到,人们都不出声了不是因为害怕被枪打死,而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请大家写话: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乘客,请你选择男人的身份或者女人的身份写一写,听到船长这一声命令时的感受。老师请大家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男人从“开枪打死他”里良心发现了,女人在这一声命令里感受到安全了。我想,此处老师处理得有些过了,难道是这一声命令让男人愧疚女人安心了吗?不是的,是船长和船员之间那一番简短有力的对话,是那一声沉稳的“够了”,而非仅仅是“开枪打死他!”这里我认为陆老师钻牛角尖了。

  2、铺天盖地的“情场”创设
  听了这些情感无不满溢而出的课,我产生了一个困惑:教师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引着孩子们沉浸在一波又一波袭来的情感里,有的教师更是浓墨重彩,安排的一个个巧妙地环节都是为了推动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所做的好像都是为了情感的体会而服务,情感是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但是其他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否就被挤了呢?体会情感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体会到情感的实效,到底有哪些呢?

  总之,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扎实的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行走在了充满情趣、诗意的教学设计和生成里。这正是我教学上的追求。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12-26]
 
上一篇    摘自《教育在线论坛》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