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二册 咏华山 教学札记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之一
佚名
  
  上周四上午,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咏华山》的第一课时。《咏华山》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寇准创作《咏华山》的背景并配有插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这篇课文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何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者怎样的思路?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教给孩子什么?
  薛法根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文中的古诗《咏华山》是一年级古诗文读本中的选诗,学生早就会读会背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再一句一句的去教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周信东老师在教学《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先是检查学生读、背,然后反抛:“一首诗,你们会读、会背了,老师还能交给你们什么?”是啊,已经会的再去教,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激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受周老师的启发,在课堂上对于《咏华山》这首古诗我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去教学,只是检查了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生字和朗读课文。一年级的生字学习采用随文识字还是集中识字,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打散整个教学内容。
  周信东老师在教学《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不仅摒弃了以往陈旧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步骤,站在文化的高度和学生长足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吻醒一个知识”的教学概念。这无疑是对古诗教学固有模式的一种挑战。受此启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一首古诗的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那么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反问,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触摸这种方法,并在课终进行总结。
  既然是文包诗,就应该让学生对于这种课型有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今天学的古诗《咏华山》和以前学的古诗《锄禾》、《悯农》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后得出:《咏华山》是含在一篇课文里。这样的课文就叫“文包诗”。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样的课文,比如四年级的《黄鹤楼送别》。
  在上课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得失?
  一、生字词的教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生字词的教学是重点。我汲取了蓝天杯会课的一些经验,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华”字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不仅要认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会用不同的读音组词,还要能正确书写。除了识字写字,我还关注了学生词语的积累。在体会华山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生答:“高。”如果用两个字呢?生答:“很高。”“极高。”“真高。”“太高。”如果用三个字呢?“十分高。”“特别高。”“非常高。”“高极了。”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语文是需要积累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过程中,就是教给学生积累的词汇和方法。我坚信,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课文的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重点。课前已经不止学生去自己阅读,那么课堂上的重点就可以落在检查上了。如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按照自然段的顺序一段一段地往下读,显然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课检查朗读这一环节上,我将传统的按自然段读和有重点的引读结合起来,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几个句子和词语的朗读。
  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课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学是否合适?学习方法的渗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否过于拔高?在生字词的学习上,我又觉得随文识字欠缺了集中识字的整体性,不太引起学生的注意,效果上不如集中识字。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两种识字方法为我所用?
 
   [2015-04-2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咏华山》教学反思之一  摘自《素素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