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二册 凡卡 教学实录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网友评议
浙江绍兴
  
  网友一:
   老师扶得太多了一点,可以尽量放开,《凡卡》是小学语文课中一个比较长的课文,其训练点好象是快速阅读吧(没有教高年级几年了,如有错漏,不好意思)。那么对付这样长的文章,不能够一字一句的让学生来理解。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就那凡卡细细分析,结果和一个班的同学足足把这个课上了一个星期。所以,为了在预定的时间里取得有效的成果,凡卡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处理上就要显得相对灵活了。提几点小建议:1、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学会传递情感。凡卡很长,让人感动的句子也很多,其中肯定有一些能让学生的以知情感和经验相联系,并充分把它调动起来的,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可不可以让学生选取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来钻研呢?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句子能让你感动?你能把我们带进句子中让你感动的那种情境中去吗?然后让小组选择,小组想办法通过用自己的方式把大家带入让他们感动的情境里。这样,既克服了山区没有先进电化设备的问题,又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聪明机智,把同学们带入情境。
  2、善于驾御跳跃式的教学,文章虽然有段落,段落表达的是作者的行文思路,但作为要让学生掌握一篇文章,那就不一定要按段落来分析,我觉得,还是要善于跳跃。也就是指教学要以文眼为中心,紧扣文眼,梳理课文,把文章与文眼关系不太重要的地方略讲,把文章与文眼关系密切的地方详讲。在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权利以后,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想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把教学的重点调整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然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需要跳跃。所以,备课不能再想过去应试教育,进行讲授法教学时候那样,按顺序备下来,而应该善于在设计的时候运用板块推进式的方法,把具体的学习要点归纳设计,这样无论学生把那个板块的内容提上来,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3、切忌问题过于繁碎。在前几个帖子中,我讲过,教师的语言要精练,教师的话太多,会造成一言堂的现象,但老师每次说话,都应该很有启发性,都是在关键的时候发出的,老师的话具体可以分为:导、读、点、评。大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看看,如果出现了和这四种类型有区别的话,那绝对是废话。导要到位,要有吸引力;读要优美,要规范;点要一石击千层浪,要有绝对的思考价值;评,要公正,要以鼓励为主。做到这几点,课堂教学就会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
  当然,还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的问题,那就需要积累了。还是平时多看文章,多观摩,多点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上去的。
  不好意思,我先发言了。纯属个人意见。^_^

  网友二:
  值得肯定的:
  1、把握教材重点准确:本课是通过凡卡进城当鞋铺学徒的遭遇,揭示当时穷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社会的丑陋!课的设计很有针对性的抓住了最能体现这种遭遇的第8自然段以及用以衬托这种遭遇的第13自然段进行深入研读。
  2、注意情感朗读和引导:本篇课文是情感至深的文章。教师能安排较多情感朗读和引导(尽管技巧性多了一些)是很明智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进入悲(同情小凡卡以及与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劳动人民)愤(憎恶当时黑暗社会制度及腐臭的统治阶级)的交加的情境中去。这样对于中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板书设计精巧:交织了事件描述、写作方法、中心揭示等内容。既简洁有明了!(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太抽象、太概念化了)
  可以商榷的:
  1、理解性问题情境过多、过碎:关于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包括词句的意思和段篇的主要内容,写作的目的以及词句的的含义有14个以上。如:“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他一个劲的求爷爷,他使怎么求的?”“这儿还有哪个词也反映了凡卡的悲惨?”“除了这些,凡卡还有那些悲惨的遭遇?”……
  2、学生实践的时间、空间太少、太窄:一堂课被单向的问答时间占有,学生就这样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听老师一个接一个的提问!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语言实践没有时间和空间。
  3、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引导缺情、乏意:评价的既能甄、选择和指向,更重要的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情感的纽带,是学生持久保持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但是这个课堂实录看不到老师激情洋溢、循循善诱的评价。可能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一定是沉闷的,学生学习的兴致也是不高涨的。
  4、教学设计不松、不放:以上不足可能都是由于设计不优化的问题。一是没有让学生质疑、比较、筛选理解性的问题情境,阅读过程繁杂、拖沓,影响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二是设计的是一些机械单一的词句基础训练,和概念化的朗读训练;三是没有设计有创意的语言实践活动(其实在这里我也还没有想到更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仅是一种设想)。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老师预设的线路行进,不得有偏差!
  能够改进的(大处着想):
  1、信任学生: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能读书的潜能,“中国人读中文”,在解读文本的表层意义上,不应当假定存在很多难懂的问题。(比如,学生不可能独立自主的读懂课文;这篇课文很难懂,学生一定有很多问题难以理解;通过教师的体温,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有些问题老师不问,学生不答,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失偏颇……)要多强调直觉感悟,少一些理性分析。
  2、自读自悟: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人文内涵的领悟、语言规律的把握,都应当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的。要还给学生更多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按学生自己习惯的方法学习,让学生直接面对语言材料,畅谈感受。
  3、语言实践:语文能力和素养只能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教学设计的重心呀嗷嗷由“重理解”转向“重实践”。要少想“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多想“理解课文以后让学生做什么?”。
  马上实施的(小处着手):
  1、每天背:安排5分钟(课前预备铃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课标的80首)格言警句(原吉林特级教师窦桂梅就由这样的实验和做法——效果相当好)或课文内容。
  2、每天看:要求每一个人桌面上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随时可以阅读(玩累的时候、无聊时、功课完成后——也许学生在打开书本看时,不经意的已经陷入其中了)
  3、每周说:把一周中的自修课该为“口语交际课”。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讨论评价;课文复述;猜谜激趣;朗读训练;口头作文;角色表演;祝贺感谢;接待客人;争辩问题;交易商谈;自我介绍……
  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的教学设计,我得认真的考虑后再和她一起商讨的!

  网友三:
  我提两点个人的看法:
  一:我认为教学中,老师应该作为和学生共同学习、研讨课文的身份出现。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这篇文章中的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教案需要学生的配合来展示给听课的老师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弄明白了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但是理解肯定不是很深刻。
  二: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理解本篇课文,课文只应该是一个例子,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把眼光伸向其他的文章。
  三: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一节课有一个侧重点,把这个侧重点落实到实处就可以了。
  我在讲这篇课文前,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作者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小凡卡的命运悲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小凡卡的生活)、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讨论)、诵读(把自己体会出的感情读出来),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研读学习的效果。
  课文学习结束后,为了使学习延伸到课外,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辩论:你觉得作者描写小凡卡回忆在乡下的生活有没有用?
  ②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可怜的小凡卡”为题画一组连环画。
  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好多话要对小凡卡说,想清楚了,请你写下来。
  ④你喜欢契柯夫的写作风格吗?请找几篇契柯夫的文章读一读。
  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理解,不妥之处希望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 返回课堂实录
  
上一篇  →  摘自《人教论坛》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