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三册 乡下孩子 片断赏析
内化是基础 外显是目的
作者:黄海红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乡下孩子》第一段

  曾是妈妈怀里
  欢唱的黄鹂,
  曾是爸爸背上
  盛开的野菊。

  师:谁能把这段话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正音:曾是、盛开(后鼻音)。
  师:要把这段话读正确,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轻声的读法。
  出示:妈妈怀里欢唱的黄莺
     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学生自己试读,指名当小老师领大家读,重点放在词组的练读上。
  师:现在谁能读正确了?
  指名读后再齐读。
  [这是感知语言的训练,抓住两个后鼻音(新词)和轻声的读法,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黄鹂是一种鸟,它很喜欢唱歌。听!(放鸟叫的录音)它的歌声多么—
  生:清脆!
  生:动听!
  生:美妙!
  生:欢快!
  师:(出示:欢唱的黄鹂)谁来欢快地唱一唱?
  (生纷纷举手练读)
  师:谁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
  生: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出示句子)
  [补充诗歌语意上的省略。]
  师:是啊,乡下孩子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动作演示)会做什么呢?
  生:会唱歌。
  生:会听妈妈讲故事。
  生:会和妈妈讲笑话。
  师:对呀,和妈妈又说又笑,真开心呀!就像一只——
  生齐:欢唱的黄鹂。
  师:你能像黄鹂一样来唱一唱这诗句吗?(反复诵读)
  [这一步感悟语言的训练,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妈妈怀里的温暖时光,从而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此时的学生都成了乡下孩子,他们在追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时,是那么亲切,有许多的话要说,那份幸福的感觉不由从心中漾起,这样的快乐心情用“欢唱的黄鹂”来比喻是多么贴切啊!]
  师:(出示野菊)这是一朵怎样的野菊?
  生:这是一朵黄色的野菊。
  生:这是一朵盛开的野菊。
  生:这是一朵美丽的野菊。
  师:说得都对。(出示:盛开的野菊)请美美地读一读。
  师:谁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生:乡下孩子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出示句子)
  师:现在,你就是乡下孩子了。爸爸会背着你去哪里干什么呢?
  生:爸爸会背着我去田间劳动。
  生:爸爸会背着我去河边捉鱼。
  生:爸爸会背着我到邻居家去玩。
  生:爸爸会背着我去大树下乘凉。
  ……
  师:对呀,背着你到处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心里是那样的高兴,脸上笑开了花,就像一朵——
  生齐:盛开的野菊。
  师:现在我们也来笑一笑,比比谁的笑脸像野菊一样美!带着这样的笑,读读这诗句吧!
  [学生已走进乡下孩子这个角色,进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以他们的乐为乐。这时安排朗读,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做到以声传情,应是水到渠成的。]
  师: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乡下孩子。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并成一句来说说吗?
  生:乡下孩子不但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而且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说得好!谁也会?(指数名学生说后齐说。)
  “不但……而且……”还能换上什么词来说?
  生: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也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两句中间用“也”连起来,真会动脑筋,可以。(同桌互说)
  师:还能用别的词吗?
  生: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还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生: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又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真不错!你们说的句子和诗句的意思是一样的。由此我们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安排这样的语言训练,是因为在练习1和练习2中都出现过这种句子的训练。这里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再给学生一次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次的练习中逐渐学会运用,形成技能。]

  解读:
  这个案例分为三个层次:整体感知——读中感悟——迁移转化。
  第一步,是让学生逐一辨认教材文字,再根据经验对文字进行“意义组合”,逐步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语言,由于缺乏经验,读破词或读破句子了,老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案例中后鼻音和轻声的读法,就是在进行感知语言的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读不准或读不好的,这里着重指导,教学生把第一段读正确。
  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感悟,是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和体验。我采用直观手段,动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听鸟鸣,看野菊,感知到这两种东西的本质:黄鹂是欢快的,野菊是美丽的。进而把诗歌语意上的省略补充完整,使学生明白:乡下孩子是欢唱的黄鹂,也是盛开的野菊。再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进入乡下孩子这个角色,进入他们的生活境界:你现在就是乡下孩子了,小时侯曾在妈妈怀里做过什么?爸爸曾背着你去过哪儿干过什么?让学生弄懂,活泼可爱的乡下孩子就像“欢唱的黄鹂”一样快乐,笑得像“盛开的野菊”一样美丽,从而理解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同时,这样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我们是多么幸福快乐呀!这时安排朗读,一定能声情并茂,因为学生需要借助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做到感悟会于心,朗读出于口,心口相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达到这样的内化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换句话说:读书是不是终极目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可见,内化是基础,学会运用才是最终目标。如果没有充分的感悟内化,学生对课文本身还未理解,得不到相应的情感体验,迁移的训练就似空中楼阁,学生因没有兴趣而不乐学。如果只内化不外显,始终没有脱离教材的窠臼,感知的是教材的内容,感悟的是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诵读的也是教材文字,缺乏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学生在听、说、写的技能方面就不会有提高。就像小孩子学游泳,无数遍的纸上谈兵,录象示范是没有用的,得让他们下水去扑腾一阵才能学会。因此,案例第三步安排了一个迁移性的语言训练,虽然前面学生对这个内容已有接触,但印象不深,仅靠一两次的训练,远不能熟练地掌握。课堂上应善于捕捉训练的切入点,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践练习,实现语言的转化,逐渐形成技能。
 
   [2008-08-1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小龙人课改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