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鸬鹚 问题探讨
“忽然”改为“只要”不妥
江苏海门 朱文献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
  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小鱼等,都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事情。这一连串事情,都是由“渔人忽然站起来……”这一句引发的,现在改成了“渔人只要站起来……”,到底站起来没有没有交代清楚,故给人以上下文脱节、读来别别扭扭的感觉,因为用了“只要”就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
  “只要……就……”是复句中表示必要条件的一对关联词语。语法学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条件关系中都含有假设的成分。在上世纪50年代的初中《汉语》课本中,“只要……就……”是作为假设复句关联词语的,理由之一是“只要”与“如果”常可互换。后来考虑到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假设,“只要”则是限定条件的假设,侧重于条件。于是在70年代的语法书里,把“只要……就……”划归条件复句的关联词语了。
  假设,就是指所说的事还没有成为事实。正因为条件关系中含有假设的成分,所以在此类条件关系复句的主要分句(通常是后一个分句)中经常出现“会、要、可(可以)、能(能够)、应(应该)”等表示“可能、意愿”的能愿动词,而不用“着、了、过”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动态助词(除非“着、了、过”前面还有能愿动词)。请看下面例子:
  ①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
  ②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同上)(此句的“都”字前省略“就”)
  ③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④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不问他们是否有党派关系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我们便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们。(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以上四个条件复句中都用上了能愿动词,表明所说的事在某种条件下将可能或应该出现的结果,但尚未成为事实。
  现在再来看《鸬鹚》中被编者改动的那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第三分句中用了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这样就不好在第一分句中用“只要”。要是第三分句是“鸬鹚就会扑着翅膀钻进去了”(“了”是语气助词),那么,第一分句就可以用“只要”了。
  其实,这里的“就”是与第二分句中的“一”相关联的。“一……就……”构成的复句,有时是条件关系(未成事实),有时是承接关系(已成事实),这儿是承接关系,表示两个动作时间上衔接得很紧,所以这里并非缺少与“就”相搭配的关联词语。而现在将“忽然”改为“只要”后,这个句子在全文中就显得孤立无援,不仅与下文不能自然地衔接,反而在语法上也改出了毛病。

   []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语文天地网》网站。
下一篇  → 这里用“只要”恰当吗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