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春联 教学设计
《春联》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杨献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五副对联。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生词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你留心过春联的内容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效果。
    ⑴指名读生字。
     开火车读。
     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齐读。
    ⑵指名读二类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⑶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祥和描绘欣欣向荣歌颂
     辞旧岁技巧奥妙开卷有益
     齐读。
     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的?(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相机描红练习)
    ⑷从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读出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
   3、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5、理清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内容特点作用
  三、作业:
   1、描红。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欣赏春联。
   1、同学们,置身于今天的教室,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
   2、自读(请你读一读,欣赏一下这些春联)。
   3、挑选出一副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春联。
   1、出示春联(老师也带了五副春联,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
   2、自由大声朗读。
   3、你读出了哪副春联的意思?能否用你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说。
   4、这五副春联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5、拓展:周围的春联哪些与这五副春联同类?哪些春联与这五副不同类,是写其它方面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春联?
   6、春联的内容真丰富,那么,它的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7、复习对子。
     提起对仗,老师想起以前我们曾做过关于对仗的练习题,是什么题目呢?你能说出几个对子吗?
   8、找对子。
     春联中也藏着不少对子,你能从前面的这五副春联中找到吗?指名说。
     四周的春联中也有,你发现了吗?
   9、指导朗读。
     过渡:对得如此工整的春联,我们该怎样读?书上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你找出来。
    ①自由练读。
      读前面的五副春联,希望你能读出“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感觉。
    ②指名读。选你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副读。
    ③指名评议
  三、背诵春联。
    过渡: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一些名联,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你想不想背呢?
   1、自由练背黑板上的五副春联。
     指名背。
   2、拓展。
     (我们教室四周的春联都是同学们精心准备的,也很美,你想不想背呢?)
     自由练背。
   3、南背对抗赛。
     (南边两大组为一组,北边两大组为一组,南边有人说出上联,北边必须有人接出下联,再反过来进行)
    ①要求所说春联必须是教室里张贴的。
    ②接出下联就加1分。
  四、赠送春联。
    新年就要到了,同学们都想给自己的朋友送一些礼物。其实,春联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既能使他们体会到欢乐、祥和的气氛,又能使他们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课后,请你将这最宝贵的新年礼物送给他吧。
    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副春联,请一位同学代表全班赠送给客人老师(赠春联),让我们一起祝客人老师新年快乐(鼓掌)!
 
   [2007-02-0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春联》教学设计之三  摘自《小学数学教研网》网站。
下一篇  →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