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师使用资源
佚名
  
  一:教学解读
  所谓教学解读,就是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结合阶段课程标准,学生学情,在普遍意义阅读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阶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以下五条特别重要: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另外,教材的编者在本册教学建议中有两条也特别重要: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2、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我们从课标的角度审视一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第二单元由古诗两首和三篇课文组成。从观察的角度组篇。《古诗两首》寓理于文,把深刻的人生感悟融在观察描述之中。《爬山虎的脚》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作者长时间细致入微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把爬山虎的叶的特点,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写得详细生动。《蟋蟀的住宅》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昆虫世界中的“伟大建筑师”蟋蟀洞穴的样子,以及长时间建造住宅的历程,笔墨留情,特别是修辞的运用,让一篇科学小品文,引人入胜。《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是有关发现的名人小故事,告诉我们发现在科学领域的巨大作用。
  上面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大体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为例,具体谈一谈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是课程指出的学习内容,换句话就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到的表达出来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细读文本。第一自然段讲了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生长地点:“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我家小院西墙上”就是因为工作单位有爬山虎,生活的家庭也有爬山虎,才有了作者长时间观察的机会,才有了下文所讲“以前只知道,今年我注意了”等观察的便利条件!
  再看第二自然段,本来要介绍爬山虎的脚,作者却先从叶子入手,写叶子却偏偏从不大引人注意的嫩叶写起,再过渡到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既然写长大的叶子,从普通的角度就要写叶子的形状,叶子生长的位置,或者说叶子的浓密等!这些作者都不写,只抓住爬山虎叶子铺的特点,均匀上写!联系上文因为叶尖都朝下,假如有朝上有向下何来均匀?联系下文因为没有重叠起来的,更无缝隙。接着拓开一笔写动态的叶子,因为均匀所以微风拂过才有了波纹的感觉。爬山虎的叶子铺得均匀什么原因呢?联系下文就可知道都是叶子背后脚的缘故啊。我们才恍然大悟,写叶子其实是间接的写脚啊!作者就是抓住了爬山虎的这样的特点来写,才有了这篇美文!
  我们来看三自然段。简单介绍脚的位置后,还是抓特点给我们介绍了脚的样子:细丝状如蜗牛的触角,颜色跟新叶子一样。这样位置、颜色、形状就在我们的脑海中有了清晰图像,就有未见之物如在眼前的效果了,何也?作者运用了把未见之物比作常见之物的方法:把形状比作蜗牛的触角,把颜色和叶子颜色共提,你不就能见不见之物如眼前之物了吗?总结一下背后的秘妙就是抓特点用比喻!
  那么到底是怎样爬的呢?下面两个自然段就给我们解开了这个秘密,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一个过程写出来的呢?您来看:触着墙的触,巴住墙的巴,拉一把的拉,紧贴的贴!你能不能换一下呢?为什么?准确用词啊!触的轻巧,巴的牢固,拉的亲切,贴的严实,都在这样的一些准确用词中了!总结一下背后的秘妙的话就是准确用词!
  上面是对教材内容背后的教学内容的初步把握,教学内容贵精,不能多。比喻的教学比比皆是,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相信教学中会有所涉猎,不是这一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从单元导语和文章中的泡泡语可以看出,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和准确运用词语表达才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核心教学价值!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再考虑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个性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我想特别指出,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语文知识”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割裂文本,不把阅读课上成纯粹的写作指导课。不上枯燥无味的课,注意教学的情趣性,在追求有效的同时不抛弃趣味。
  结合上述分析解读,围绕核心教学价值,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二:教学建议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顺便落实文章部分会认识,会写字的教学任务。
  (二)部分探究,感知写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叶子教材内容为例子,初步感知作者抓特点写所观察事物的方法。
    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边读边想,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满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样的特点?
     3.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上,充分朗读,熟读成诵。
  (三)运用所学,指导阅读
     自主学习第三段脚的样子。运用作画的形式,画出一处爬山虎的脚。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画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注意讲出脚的特点。
    2:补充交流。
    3:体会运用比喻和不用比喻表达的差异。把生动的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具体的口头语言!
  (四)课件示范,深化认识
     让学生边读边想,把怎样爬山虎怎样爬在脑子中形成动画,然后出示具体的动作:触 巴 拉 贴
     叙述爬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看一看能否把上面的动词换一下,看一看表达的效果!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除了抓特点之外,还要准确用词,表达自己所见,有时还要长时间观察,做一下观察的记录!
  (五)课外探究,理解联系
     结合课后第二题,课下探究叶子特点和爬山虎脚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蟋蟀的住宅》教学解读以及教学建议:

  我们再来看看《蟋蟀的住宅》这篇科学小品文。作者开篇点题,指出蟋蟀出名的原因有二:一是歌声,一是住宅。给读者留下悬念,到底蟋蟀住宅什么样子?
  纵观整个余下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层意思:一是介绍住宅;二介绍挖掘住宅的过程。读了上文,读者自然很想知道蟋蟀住宅的出名之处,作者却偏偏不说它的住宅,却从别的昆虫的洞穴谈起,通过对比,自然引出蟋蟀住宅的特点;读后,读者也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蟋蟀凭什么能挖掘这样舒适的住宅呢?作者也考虑到了读者的疑问,因势写出童年时候的观察经历,也就是蟋蟀建造住宅的漫长过程。再仔细品读蟋蟀挖掘的过程,揣摩一下作者是怎样观察,又是怎样把观察到的诉诸文字的呢?看作者介绍住宅的文字: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扇门。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后面的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语言。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生动的原因就是动物拟人化的写法运用!至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就产生了。就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以及学习作者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住宅的过程中准确用词和拟人化的写法。

  《蟋蟀住宅》的教学建议: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与上同
  二:部分探究,感知写法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随遇而安”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划一划,什么是随遇而安?从什么地方看出蟋蟀不随遇而安。透过大厅、卧室等词语初步感受拟人化的写法!
  三:充分朗读,理解写法
    在下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像蟋蟀建造住宅的情景,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透过交流、品味,探讨兴趣背后的秘妙就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写法。
  四:拓展训练,运用写法
    教师出示部分图片或者情景,让学生学习运用拟人化写法,写一个片断甚至一句话!
 
   [2014-09-18]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睁大眼睛看世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学设计  摘自《看云读书人》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