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立志的故事怎么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执教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评析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张祖庆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预热,聊聊“我的志向”
  师:【板书: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生1:我要当医生。
  生2:我要当航天员。
  ……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幻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写作,开宗明义。“志”字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
  二,扫雷,认读生字词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焦点 列强 繁华 租界
    麻烦 踊跃 胸怀 欺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迷惑不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   清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幻灯展示:四字词语】
  生:读四个字词语。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打破砂锅问到底”和“清晰而坚定”。【幻灯展示: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把这两个词语串联起来说一句话。
  生:(读后)周恩来不懂什么是租界,他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列强”“租界”,谁知道?
  生: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幻灯:展示租界内外的实景图】这就是不振的中华啊。也正因此,才有了周恩来立志,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评析:第二学段学习,字词积累与运用是重头戏,它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内容。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多种方法理解、积累,或归类,或联系语境,或借助插图,或造句,化难为易,注重实效。最值得称道的是,词语的教学,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石双鸟。】
  三、初读,把握文脉
  1.把握大意
  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生1: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生2: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生3: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幻灯展示: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生1:老师的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生2: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生3:老师的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生4:老师的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这样有一种很整齐的美。现在,请大家把这几个小标题多读几遍,记在心里,慢慢学习概括,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幻灯:简洁,抓重点】
  2.认识结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生: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板画:串联式结构图】就像一串糖葫芦。我们读故事的时候,也要一个一个读,读好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一个的品味,读出故事中的滋味。
  【解析: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四、自读,学习第一个故事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读读第一个故事。你想怎么读?
  生:我想自己读。
  师:好,就让大家自己读。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幻灯展示: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通顺,就是读得流利,不磕磕绊绊,第一次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拿起你的笔,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标注疑问。
  师: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一起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通不通,顺不顺。
  生:分角色尝试朗读:部分读“周恩来”;部分读“伯父”;部分读“剩余语段”
  2.质疑,解疑
  师:会提问的孩子更会读,发现问题的价值可不得了。谁来提问?
  生1: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没事是不要到那里玩?”
  生2: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可就糟了”,到底有什么“麻烦”,会怎么“糟了”呢?
  生3: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
  ……
  师:好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和故事的内容有关。这些“为什么”只要我们读完下文,自然就解开了,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看这个词“麻烦”“糟了”,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糟了”的结果是怎么样?
  生4:麻烦是这段话“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生5:“糟了”是这段话“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很好,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这个办法很管用,能够帮助你们读懂许多疑问。
  师:作者写故事很有一套,他会故意吊大家胃口,设置一些悬念,有些地方,就明明白白写出“疑惑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一个故事,看看那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其实,也就是你读到的疑惑,感兴趣,要弄懂的地方。【幻灯展示:第一个故事部分】
  生1:我发现这一处“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伯父没有说明白,只是简单说“惹出麻烦就糟糕了”。
  生2:我发现“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说的是“中华不振”。
  生3:还有这一段话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是啊,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其实,要解开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往下读。读完了,还有问题,就查资料。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
  3.读出滋味
  师:现在,我们第一节课能做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好好地读读这个小故事。怎么读呢?还是分角色齐读。读周恩来的,要读出满腹疑问的感觉;读伯父的,要读出心里装着事儿的感觉。读旁白的,读通顺就好,所以,就让老师来读吧。
  师生配合读第一个故事。
  【解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让儿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阅读犹如游泳,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让儿童感受“会游泳后”的乐趣。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教师充分意识到,第二学段又是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五、得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1.复习学法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自己读。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2.自学第二个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幻灯展示:第二个故事部分】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生1: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生2: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生3: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生4: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
  师:体会得真好。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师: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幻灯展示】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1:我发现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耀武扬威”,而妇女是“衣衫褴褛”的。
  生2:之前的资料也写到租界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是很痛苦,生活贫穷的。
  生3:中国的妇女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
  师:是的,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看来,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写的地方。
  生1:“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句话中妇女希望巡警为她撑腰,可是巡警却把她训斥一通。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生3:主持公道。
  生4:就好像当法官。
  生5: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生6: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生7: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生:我发现一处“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劝”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
  生:读第二故事。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贯彻了“将发现进行到底”的理念。“发现”什么?写作特点。第一个故事“设置悬念”是特点,第二个故事“对比着写”是特点。教师能根据文本的特点,指点孩子们去不断发现。阅读之旅,就是发现之旅,也是学习写作之旅。此环节的教学,如果能继续贯彻“自读质疑——再读解疑”的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解答,而不是急着提出“对比写法”,可能会更好。】
  3.自学第三个故事
  师:第三个故事,就让大家自学,还是从疑问入手,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自己学习后我们来交流。【幻灯展示:第三个故事部分】
  生:自读学习。
  师:我们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生1:这里也有对比。比如同学的发言: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一样,周恩来说得好。
  师:不仅仅是好,应该说是说得精彩,说得让人心振奋。再看看,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没有吊了一些胃口呢?一下子就直接说出周恩来的志向么?
  生2:不是,也有吊胃口。之前写了同学的发言就是。
  生3:还写了“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也是在铺垫。
  生4:这么写,大家心里好像都希望看看周恩来到底要说什么。
  师:很好,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生:都有讲到中华不振。
  师:对,中华不振,所以要振兴中华,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过程,试着去感受当时他心里的感受。
  生:自由读第三个故事。
  4.上下贯通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体会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三个故事的。
  生:自由读全文。
  师:好,现在请你再次慎重地立下自己的志向。
  生:书写志向。
  师:如果要写出你的立志故事,你会怎么安排,怎么设想?
  生1:我也会用几个小故事来说。
  生2:对,不要一下子说,我也要吊胃口。
  师:好,如果用几个小故事说,一定要注意故事之间的关系,顺序。不要各自独立,自说自话。几个故事能讲清楚来龙去脉就好,不要凑字数。有时候,听故事的人就喜欢听个关键哦!
  师:在写其中一个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3:可以把积累的词用上。
  生4:可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把要写的主要内容突出出来。
  师:真好,学了就要用上。祝福大家写作快乐。
  【解析:本案为“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设计。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学习中,以儿童自读自悟的形式展开。不仅关注故事本身的教与学,更关注儿童从故事的阅读学习中,学习写故事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故事写作中去。读与写的结合,就在运用和练习中实践、提升。】

  【总评】
  “阅读就是不断的探索”
  这是何捷老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说的话,我以为,用这句话来总评何老师的课,最恰当。
  首先,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解读,印证了“阅读就是不断的探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大部分老师会把此课引入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去,人文性被无限地开掘,把课上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激动过后,再去追问,语文的东西,留下了多少?也许一片茫然。何捷老师心里明镜似的:教语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除此以外的东西,都是副产品,都是“非语文本体的”(吴忠豪语)。因此,他没有在人文上过度开掘,而在讲清楚一些简单的背景之后,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言语形式”上。而“言语形式”是怎么被发现的?有赖于何捷老师那双独特的慧眼。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联,对比的写法,伏笔照应等等,都是被何老师那双慧眼发现的。何老师文本解读实践,告诉我们,“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潘新和语)。
  第二,一个何老师更高明的本领,在于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在汉语这一无垠的大海中,浪花点点,贝壳多多。语文老师,要领着孩子们畅游大海,感受游泳的乐趣;要带着孩子们漫步海滩,拾起美丽的贝壳。教师发现琳琅满目的贝壳,然后捡起来交给孩子们细细欣赏,是一种策略;教师只将孩子们带到海滩,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欣赏美丽无比的贝壳,这又是另一种策略。这节课堂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何捷就是那个把孩子们带到海滩上,让他们自己捡拾贝壳,发现贝壳之美的人。教学中,何老师始终立足于“写作”,经历“自读发现问题——再读解决问题——三读读出滋味”的过程,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一个故事独特的写作奥秘。何老师深谙,理解文本的内容,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目的,大部分课文,只要孩子们稍稍努力,内容就会一览无遗,“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歌德语)。因此,教师始终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是这节课上最亮丽的风景。虽然,有些“秘密”,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一定全部要知道,但这种站在写作的角度教阅读的胆识和智慧,令人钦佩。
 
   [2014-09-18]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看云读书人》网站
下一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