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吆喝 教学札记
简单能出彩,平凡亦动情——《吆喝》教学反思
佚名
  
  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先生的《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教这样的大家之作,很有挑战性,也很有乐趣。首先是自己读着喜欢,我这一代人,读这样的文章,头脑里当是会萦绕着,当年,还不是那么出名的刘欢唱的那首《磨剪子咧抢菜刀》的吧!多年以后,不记得看个什么纪录片了,才发现,原来老北京街头磨剪子的老人,真就那么唱——那么吆喝的!
  我不是北京人,但本土的吆喝虽没大京城里的丰富多彩,也还是有的——只是随着年代的久远,渐渐消失了。所教的孩子们,更是大小儿没听过几声像样的吆喝了,哪怕是卖老鼠药之类的。
  所以,我把这样一节人文内涵丰富的课,不是用两节课上的,而是利用blog,把它延伸扩展成一个专题,核心是引导学生去自己搜寻,自己发现,从而自己兴味盎然地品读萧乾先生的原文。不管现在的中学改版,他们是否将来还有缘分在语文课上,正儿八经的读到,但至少当小说看,看了,总有那么一点儿什么,会留在心里,留在一代代的血脉里——
  看CCTV-4一个《大家》访谈节目,采访的大家是韩美林。老先生的特立独行、自由奔放、乐观豁达,那是出了名的!可他却几乎时时处处强调启蒙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不仅是由甲骨文、小篆到从画的人生表象。他老人家说的一句话,特别在理:教育不单是知识,而是要让孩子们浸润文化!
  韩老对自己小学的启蒙班主任还那么的记忆犹新,他是教语文的,可他也带孩子们唱抗战歌曲,在那个黑白颠倒年代的沦陷区,在日本宪兵队大营一墙之隔的破落小学校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还给孩子们将故事,将古代的岳飞文天祥,也将从延安传出来的刘胡兰的故事。到了课堂上,老师又是绝对威严的老夫子,四年级孩子要整篇整篇背诵《古文观止》……从韩老对启蒙老师的清晰追忆中,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读书人的良心!从韩老一生颠沛流离却达观乐天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文化”,这个比升学率,比竞赛成绩,比所谓的语文书,更有力量更不可忽视的“民族核心”的力量!
  可惜,韩老不是教育部长,不是国家主席,我也不是有闲有钱的大人物,纵心中有大疑惑,还是不得不做着教育产业化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按部就班,碌碌无为,万千无奈地一面做着“服务行业”一面向毫无次序可言的现世社会卑躬屈膝……

  叹叹!回到正题——
  对节选课文版《吆喝》的主题探究过程,让我在设计上,明确以下两点:
  (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由熟入生,将生“炒”熟
  小事情,小人物本就引不起旁人的注意,更何况是稀松平常的口头吆喝。加之以地域文化的差异,要理解作者包蕴于文中的浓情厚意,实非易事。而课堂上我避难就易,用学生所熟悉的“问题阅读法”导入,简单的三个问题“谁在吆喝?怎样吆喝?吆喝什么?”很快就让学生进入了状态,沉入文本解读中。
  (二)想学生所想,简单的细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对于这节课的生成,印象最深的当属“找吆喝”和“现吆喝”两个环节的处理。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正是当前新课标所推崇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与表现空间。但这两个环节之所以能有序进行,跟杨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的细节处理是分不开的。在“找吆喝”之后,我有意让学生“亮嗓子”,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道地的京腔“吆喝声”,营造气氛,预热情绪,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却至关重要。简单的处理却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一点思考:
  一、学疱丁解牛,提纲挈领把“筋脉”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思路的整体感知把握和对语言的品读体悟应是不可或缺的。我在处理《吆喝》一文时,重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虽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有所把握,但却没有过多地细品语言;但却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轻语言品读。对此类生活化的文章,舍弃任何一方都是不可的,所以,学疱丁式解牛,尚有必要。先引导学生把准骨胳精脉,以熟探生,才能有效把握结构和语言两个层次的脉络,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语言鉴赏能力。
  二、将生活融入课堂,从课堂走进生活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吆喝》取源于生活且有浓厚生活味的文章,包括其中的一些个性化的人物以及个性话的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直接地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去体悟文章情感,而这一体悟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能驾驭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身情感。创作源于生活,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典型。所以,教师仍应引导学生将课堂所悟外化为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观注生活,感悟生活,那么,这两堂课的学生练笔、表述环节就显得有必要了。
   
   [2011-06-1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热情洋溢教育博客》网站。
下一篇  → 《吆喝》教学反思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