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吆喝 教学札记
《吆喝》教学反思之一
佚名
  
  我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谈谈走在街头听到喧嚣的促销音乐、叫卖的感觉,他们都说感觉虚假,反感后,我告诉他们很久以前有一位作家写了他记忆中的吆喝却是难以忘怀的,美好的,让我们走进课文,探究一下那些吆喝令人难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很快就进入了文本。看来联系现实生活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比如,“行好的老爷——太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如果能让学生模拟或教师示范,就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乞讨者仿佛饿到极点,近乎气息奄奄,很想博得听者同情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2012-07-1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简单能出彩,平凡亦动情——《吆喝》教学反思  摘自《晨风暮霞》网站。
下一篇  → 《吆喝》教学反思之二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