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问题探讨
《泊船瓜洲》写作时间及题旨小考
安徽 高维公
  
  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题旨,历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争议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王安石晚年的经历对《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作时间和题旨的影响上,因而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读。
  有的学者认为《泊船瓜洲》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此时,王安石已受宋神宗青睐,王安石应诏赴京,呈《本朝百年无事札学》再度提出变法主张。途中自然是激动万分,满目生机。但也有学者认为《泊船瓜洲》此诗作于熙宁二年(1070年),王安石担任宰相上任途中。有的学者认为该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春,为王安石二度拜相途中,在奉诏进京船至瓜洲时所作。诗人抚今思昔,感慨系之,便作了这首小诗。还有学者认为该诗为晚年辞去宰相之职归隐之后,寄于江湖之间时所作,反映了王安石从官场圈子里跳出来时的轻松与惬意。但上述种种说法,多为肆意的推断。
  笔者认为《泊船瓜洲》并非王安石晚年所作,而是王安石首次上书(1058年)途经瓜洲所作,诗中不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这情,更暗示了诗人心中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远大志向。
  据《宋史?神宗记?四月乙已诏》记载,王安石于熙宁元年四月应宋神宗(1068年)“以翰林学士召”金陵赴汴梁“越次入对”。这一年王安石决心再次提出变法主张,赴京途中,王安石曾与宝觉和尚在京口金山会宿一夕,王安石在《赠宝觉》集句诗小序中说:“予始与宝觉相识于京师,因与俱东,后以翰林学士召,会宿金山一昔(夕)……”可见,王安石与宝觉和尚并非第一次见面。
  王安石随后又在《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其二中说“世间投老断攀援,忽忙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参照此诗题下自注(旧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依据诗中“当时”“十年”便可推知《泊船瓜洲》作于《与宝觉宿龙华院之绝句》早些年的“当时”,而当时离开京口“东游”距今已经十年。由此我们可以推定《泊船瓜洲》作于嘉佑元年(1058年),而这年正是王安石《上万仁宗皇帝言事书》首次主张变法之年。
  读《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其三“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问明月,何时照我宿金山。”诗中“还”由此也可证明首次问明月是在十年前的首次上书;更可见诗人对十年后再度进京皇上能否采纳变法建议,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期待。
  纵观王安石的青年时代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执着进取。他博强记,能文善赋,22岁中进士,27岁当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嘉佑三年(1058年)的这次上书,他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方针,此时王安石才37岁,意气风发,期待仁宗皇帝能采纳他的建议,实施变法强国。虽后来仁宗没有采纳,但他的雄才大略已初见端倪。
  月作为一种自古以来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眼中,历来同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京口,想到在外为官离开家乡钟山已有多年,思乡的情绪自然涌向心头。但他事业未成,此次进京,期待宏图大展。那是怎样的一年又一年啊,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思考着实施变法,富国强民的主张,内心倾注了多少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期待着此行将带给他更大的机遇,人生的理想如同生机昂然的“绿”充满活力,那遥遥无期的思乡情也许只有明月知晓。
  
   [2013-03-2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中华语文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