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片断赏析
关注学生、走进文本、有效朗读
——《水》案例评析
佚名
  
  [引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中力求,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朗读,这已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在这方面,我也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下面以《水》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案例:(国标本第十册《水》)

  师:刚才我们去感受了在雨中洗澡的那种痛快,那母亲用地窖里的水为我们冲凉,那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请同学快速找出直接描写母亲为我们洗澡的语句。
  生:我找到了。
  师:读一下,好吗?
  生: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者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师:细细品味这句话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读、品味)
  师: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珍惜水。因为文中说,母亲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而不是一桶水。按照我们的习惯,洗澡总是会需要很多水的。
  生:我从“一边……一边”中体会到母亲很关心我们,尽管水很少,但母亲想让这一勺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凉意。
  生:从“缓缓”这个词中我也能感受到母亲珍惜这一勺水,因为如果快速倒的话,很有可能水会被浪费掉
  ……
  师:同学们,从母亲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她对孩子们的关爱,更多的是对水的珍爱。让我们把这两种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多个同学读,师适当点评后,生齐读)
  师:那母亲把这一勺水流到我们身上后,我们有什么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那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音乐起,生边读、边思,边写)
  师:下面让我们来分享大家的感受。交流时先把句子读给大家听,然后再具体谈感受。
  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因为,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这些词中,我感受到他们是多么地珍惜水,一点都不愿意浪费水,哪怕是一滴水。
  师:你真会学习,能结合重点词语来谈感受。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补充吗?
  生:从“抚摸”这个词语中,我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
  生:我也感受到他们很珍惜这里的水,因为只要一勺水,就能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而且还刚好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那么得珍贵!让我们读好它(指名读、齐读)
  生:让我感受深的句子是: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因为从这句话中,我感觉他们十分需要水。
  师:哪里看出他们需要水呢?
  生:因为文中写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
  生:平时,我们洗澡时,从来没有感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但是他们仅仅因为一勺水,就产生这样的感受。可见,他们是多么地需要水。
  师:毛孔、细胞、肌肤,都在享受水的滋润,这是身体与水的亲近,是作者发自内心对水的呼唤,让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师适时加以指导、齐读)
  ……
  师:同学们,作者这样真切的体验,细腻的感受,都来自于母亲手中这小小的一勺水,正是这一勺水,从头顶倾注而下(生接着读),正是在这一勺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生读)我感觉得到(生读),这小小的一勺水,它不多不少(生接着读)
  师:这水流遍全身,多么亲切,他滋润心田、弥足珍贵,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音乐起)。

  [评析]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始终是站在一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细细品味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中能体会到什么?”“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那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充溢着我们的课堂,它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的同时,逐渐淡化了对文本的研读。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从“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2007-02-0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教育在线》网站。
下一篇  → 精要的语言 灵动的课堂——苏教版《水》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及体会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