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说课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二
何莹娟
  
  说课内容:人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搜集资料实践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教师板书部分生字词语“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在指导生字词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全文:“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们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语文是透着翰墨之香的,这墨香伴着书香滋养着人的性灵。“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名片”,把书写指导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相结合,将语文基础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预计到此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开课可以先自由或指名读课文,温故而知新。)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启发:季羡林留学德国是在1935年,当时的旧中国贫穷落后,老百姓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我们还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温和亲切,善于理解他人。理解的笑容最甜,分享的花朵最美。)
  (2)、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校园芒果累累、深圳街头绿树红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关怀。
  & “叩问—欣赏—感悟”三个环节一咏三叹,层层递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对话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又避免教师的主导缺席,也避免了学生的主体迷茫。
  4、拓展——这将是一个因为学生的演绎而更加精彩的世界
  (1、)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比如: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认为守时是“帝王的礼貌”;喜欢把家安置在郊区小镇;看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先生要穿礼服等。
  (2)、即使是面对国学大师的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提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尝试着改一改。如第一自然段要是简洁一些,也是一种不错的风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宇宙中最美的东西之一,德国人民更是最爱花的民族之一。
  & 超越文本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不跪着读书的思维方式。有位哲人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的淡忘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诠释了。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不在于知识力,而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2011-06-1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一  摘自《何莹娟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三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