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长春版第一册长春版第二册长春版第三册长春版第四册长春版第五册长春版第六册长春版第七册长春版第八册长春版第九册长春版第十册长春版第十一册长春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材理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材解读
吉林市丰满区英语实验小学 何丽娜
  
  一、文本解读
  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菩萨蛮”是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这首词的题目。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想起从前金兵肆虐、百姓受苦的情景,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今天,我们将追随词人的足迹,一起去感受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全身心地专研教材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事。词人把抗金当做己任,可十多年来抗金复国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不能施展才干的抑郁心情本就无法排解,一旦来到金人劫掠过的造口,内心的沉痛更是欲说还休,满腔的愁怨只能借助山水来抒发了。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水,处处寄兴。钻研过后我们还要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词的内容,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是不变的方向。
  首先,了解辛弃疾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感受。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词题材宽广,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再看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他37岁就任江西提点刑狱一职经过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时填的一首词。词从赣江想到四十年前金兵追赶隆裕太后的往事,想象江水还流着当时百姓的眼泪。又从郁孤台想到宋朝的古都开封,又想到北方无数山河被敌人占领,称为沦陷区。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重叠的山是不能遮断它的去路的。这也许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爱国壮志。但是,在江上暮色苍茫的时候,听见鹧鸪的啼声,使他想到恢复之业还是困难重重,引起无限忧愁。词人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也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表达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以及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同时词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如把清江水比作行人泪,东流去的江水比作祖国等等。通过这些比,来寄托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二、教育价值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那么我们就要从背景来看这位文人。辛弃疾除了是一位文学家外还是南宋时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当面对金国的侵略时,诗人带领将士奋勇杀敌,可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削夺了他的兵权,使他的抱负无从施展,可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复国的理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在突出表现自己感情时,可以借助外物来表现这一比兴的写作手法。
  三、地位作用
  这一板块所选择的三首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意在丰富诵读内容,使学生通过词的诵读渐渐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除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外,对于处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词这种文体的了解,词的朗读与诗歌朗读的区分,以及词的结构也尤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1、认识“鹧、鸪”,会写“菩、萨”等三个字,在读中记词,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词这种文体的结构,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抓住词中比兴的写作手法去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宋朝历史的前提下,体会词人“触景伤情”的感受,并理解词人的壮志难酬。
  五、教学策略
  学习辛弃疾的文章,重在读懂他的情感,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将采用朗读,赏析,品读重点字句等形式,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读,读作者
  首先,学生在课外收集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写这首诗歌的背景,并且先来了解作者的其他诗词,体会作者“豪放派”的特点。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并给学生讲解宋朝的历史,让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处境。
  二读,读内容
  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读出感情。学生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做补充。
  “行人泪”注释的意识是逃难的民众。学生可能会理解成是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但这同时也指像诗人这样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在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学生依据注释只能明白表面的意思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其实这里是运用了用比兴的手法,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而结尾处鹧鸪的叫声要表明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可以先想象一下,这种鸟的叫声会是什么样?凄凉。在当时的环境下,当诗人听到这个声音时内心的感受就可想而知,朝廷一味妥协,久未恢复中原,所以内心充满愁苦。
  三读,读情感
  词人在词中描写了所联想的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百姓困苦不安,揭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主和派的消极抵抗。这和我们的抗日战争时期有很相像的地方,也是一部分人的消极,导致了中国被日本侵占。面对国难我们很多的中华儿女站了起来,像我们的先人辛弃疾一样充满了报效祖国的宏愿。学生可以借助我们所熟知故事,来理解词人此时希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在学习这首词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了解宋朝的历史,知道宋朝为何会有南北之分,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的同学。以此来理解辛弃疾之所以有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是想宋朝的统一。
  然后我先让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自己感悟。但注释毕竟很浅显,不能加深对词人感情的理解,所以我会让学生选择读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并阐述自己的理解。最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共同赏析。
 
   [2012-02-2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摘自《邹春红名师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参考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