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第一场雪 教学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作者:支玉恒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击了一下双掌)这才对了!
  生:嗯?
  师:想想为什么是这句话?“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这句话以前是什么时候啊?
  生:白天。
  师:黑夜以前,或者是黄昏,或者是白天。到了黑夜以后呢?
  生:万籁俱寂。
  师:这是什么时间?
  生:晚上。
  师:明确不明确?
  生:明确。
  师:对了,以时间为序,先写白天,后写晚上。抓住这一句话一下就看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就是方法。那么你们看看白天这场雪下得怎么样?什么特点?一个字。
  生:大。
  师:非常正确。白天的雪很大,晚上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晚上是什么?(手置耳边作听状)
  生:听雪。
  师:多有诗意啊,白天看雪,晚上听雪。看雪,白天的雪很大,你们念一念,把这场雪读得很大,试一试。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打断)白天的雪看完了,但是你们没有把下雪的情景读出来,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读出语感来。有些词,凡是能表现出雪大的词,要读得浓重。听我读(范读)“雪纷纷扬扬”这样读声音虽然很高,但雪不大。再听:“雪纷纷扬扬”这样读气氛就出来了。“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这句读得很轻)这一句读得要轻巧。“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落下来。”(大片大片读得很重,飘落下来读得很轻)雪花是飘下来的,读得飘起来就有意思了,对不对呀,下面一起读。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师:哎!没飘起来。“飘落下来”(再给学生作示范)再读。
  生:(朗读)“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有意思没意思?谁想读?你来(叫到前面,面对同学)不但要读,还要找一个人比。想跟谁比?
  生:徐学政吧。
  师:好,到前面来。开始读,大家看他们的雪谁下得大。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不错(问徐学政)你能不能读得比她好?不敢比可以下去。
  徐生:敢比!(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两个人读得不相上下是不是?
  生:对。
  师:那就握手言和。(两学生握手后回位)谁来再读?好,你来(甲生上来)找一个对手,自己决定。(甲生指乙生,乙生上来)
  甲生:(朗读)“雪纷纷扬扬……”
  师:(打断)他读得有了浓重的味道了。有了鼻音了,就不是只有嗓音了。
  甲生:(重读至“一会就白了”)
  师:好。
  乙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真美,两个各有各的特点。(指甲生)他很善于夸张气氛。(指乙生)她很善于描述那种景况。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好,握手言和!(甲乙生握手后回位)还有谁想读?好,你来(丙生上前来)欲找对手,(师对她耳语后问)敢不敢?
  生:敢,
  师:那就对大家说。
  生:我跟全班比!(众笑,开始朗读)
  师:不错,你们能比过她吗?
  生:能
  师:我帮你们好不好?
  生:好——不好。
  师:我不是帮你们读,我帮你们打拍子,注意我的手,好,开始!(教师以自己的手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感)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对两生)服气吗?比你们读得怎么样?(两生无语)想说比我读得好,不好意思;想说读得不如我,也不好意思。(笑声)好了,请回座位。大家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么多想读的?(指一学生)你来推荐一位,你最想听谁读?
  (生指另一位学生)
  师:你想听他读,那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我也想听你读,咱们听听他能读出什么味道。
  (丁生开始朗读)
  师:果然很好,但是你还有缺点,很明显的就是字和词还不能连贯,应该像连绵不断的山峦,有起有伏。更不要把字和词好像切断一样,能不能再试试?
  丁生:能。
  师:那就再读一遍,不要这样读“雪,纷纷扬扬”要连连绵绵,一气呵成,行吗?开始。
  丁生:“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师:(打断)“扬扬”后面就断开了,你试着带一个尾巴过去,(示范朗读)一气呵成,你再试一遍。
  生:(重读这一段)“雪纷纷扬扬……一阵小雨,不久就见……”
  师:(打断)看,“不久,就只见”,这样来读:(作示范“不久就只见”)
  丁生:(继续读下去至“一会儿就白了”)
  师:好,可以,请回座位。这雪下得有意思没意思?
  生:有意思。
  师:这是下雪的过程前半段,白天的雪下得很大,晚上那段听雪,有什么特点呢?也是一个字。
  生:大。
  师:是吗?好好看看。
  生:静。
  师:对了,静。既然很静,这段文就该读得很静,大家听我读一下,我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哪一种方法能表现静。(先用实而重的口气读)静不静?
  生:不静。
  师:再听,(用虚声读)静不静?
  生:静了。
  师:为什么呀?第二种读法我是用虚声读出来的。读课文的方法很多,轻、重、缓、急、虚、实、浓、淡,还有刚、柔、隐、现。这么多读法,咱们先不说,只说今天的。刚才说了,“纷纷扬扬”那几句读得很浓,很重,而这一段就读得比较虚。会读吗?练一练。
  生:(各自朗读)
  师:好,谁来读一遍?你来,大家看她的雪夜读得静不静。
  (生读文)
  师:慢一点。
  生:(继续至“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有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一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范读)谁还没有读过?(学生读文)
  师:(打断)出手不凡,一开始就不错,从头再开始读,大家注意听。
  生:(读文)“冬天的山村……一声响。”
  师:“咯吱”再轻一点。
  (生复读这一句)
  师:有点意思了,谁还读?(另一学生读文)
  师:最后有点匆忙了,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对,不慌不忙地(问另一生)你最想听谁读?
  (该生指另一位学生)
  师:好,你到前面来(学生到台前读)
  师:够不够很安静?
  生:不够。
  师: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就是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寂静。把速度放慢一点,声音虚一点。另外,树木的什么枝?
  生:枯枝。
  师:对,刚才你好像读成了“ɡū”这回读,要慢一点,轻一点,虚一点。(生再读)
  师:(打断)不要那么使劲。(生再读)
  师:还是有点太响亮。请回座位。我有点奇怪,既然作者说“万籁俱寂”就表示周围的环境非常寂静。那怎么他又搞出那么多的声音来,一会儿“簌簌”地往下落,一会儿“咯吱”一声响。这是怎么回事?
  生:表现雪下得很大。
  师:这就能表现出雪大?
  生:因为这是夜晚,人们都回家睡觉了。可能外面没有别的声音,只有雪的声音了。
  师:有点意思没有?
  生:有。
  师:但还没有说清楚。
  生:这个树枝“咯吱”一声说明雪大,把树枝压断了。
  师:不对,你们没听清我的问题。我说的既然那么安静,还搞那么多的声音干什么?
  生:这个声音更表示安静了。因为哈尔滨下雪就听不到声音。到了夜里,还是汽车开过去的声音。
  生:只有周围特别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小的声音。
  师:就好像大家形容教室里非常静,安静极了,就是……
  生:呼吸声都听得见。
  师:就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如果教室里很乱,就听不见了。这就叫反衬。用响动来衬静,以动衬静,有意思没有?
  生:有意思。
  师:整个下雪这一段,写的是一个过程。写过程是以时间为序,那么第三段是写雪后的美景,是一个场面,写一个景物场面还能以时间为序吗?
  生:不能。
  师:还是先来看课文,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抓住这关键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你能找出这句话吗?
  生:我认为是“山川、河流……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你找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段是按总和分的关系写的。
  师:这句话的前面是什么?
  生:前面是概括地说,各种东西上都铺上了厚厚的雪。
  师:也就是这个雪景的整体是吗?
  生:对。
  师: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细致的描写。主要描写植物和树木上的雪,树木上的雪都积成了银条和雪球。
  师:好,请坐。前面写的是整体的美景,后面写的是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柳树上的什么?
  生:银条。
  师:第二个细节是松柏上的什么?
  生:雪球。
  师:最后阳光一照,出现了什么?
  生:一道道彩虹。
  师:写了银条、雪球和彩虹三个细节。读的时候,写整体的句子,读得要壮阔一些,雄壮一些。(范读)“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壮阔一些,后面就读得很细腻。(范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怎么样?
  生: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
  师:(范读)“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这些细节要读得很轻柔,整体要读得很壮阔。练一练。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男同学读前面壮阔的句子,女同学读后面的三个细节,注意我的手势,开始!
  男生:“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太阳出来了……”
  师:(打断)太阳出来了人们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我没听出高兴来,再读。
  男生:“早晨,天放晴了……好大的雪啊!”(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配合手势)
  师:(打断)不对,听我来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读的声音高扬、激昂)是这个样子吗?(众生无语)再听我读一遍(重读一遍,但与第一遍的语气不一样)哪个读得对?
  生:第二遍。
  师:对,他不是站在讲台上在朗诵“嗬!好大的雪啊!”(做夸张动作,众笑)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自己在跟自己惊叹,是内心的惊叹。应该读得低沉、内向。(再范读)是不是?最后那个“啊”变成“呀。”(生复读课文)
  师:(打断)不对,万里江山你们读得十里都不够,我要求不高,现在先读成一百里。
  男生:“万里江山……”
  师:(打断)比刚才多了一点,但还不够一百里。(众笑)再重读。
  男生:“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回够二百里了,(众笑)再提高一步,这回读到一千里!(学生再读)
  师:听我读,一百里是“万里江山”(普通读法)万里是“万里江山”(舒缓、深沉、绵长地)这么读,四个字都要有波浪起伏。(配合手势)想学不想学?
  生:想。
  师:好,看我的手,开始。
  男生:(配合老师的手势)“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再重来一次,才能保证一万里以上。(男生又重读一次)
  师:男同学的使命完成了,现在开始由女同学描写细节,“落光了叶子……”预备,开始。
  女生:“落光了叶子的……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非常好,(指一男生)你来选一个读得最好的男同学当代表,(学生点名贺特松)走到前面来。(问一女生)你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女同学,(学生点名谢丽梅)到前面来。(对男生)你把那种壮阔的景象读出来。(对女生)你把那种细腻读出来。听一听怎么样。
  (男生开始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嗬……”)
  师:(打断)我怎么教的他给忘了。(众笑)“嗬”是内心的惊叹,不要往远处喊。
  (男生读“推开门……粉妆玉砌的世界。”)
  女生:“落光了……彩虹。”
  师:嗯(对男生)女同学比你读得好(众笑)对吗?
  男生:对。
  师:可是有一个原因,你这段文章确实比较难读,是可以原谅的,好,再接着努力吧。(请两位同学回座位)咱们集体再练习一次。尤其是男同学,好好看我的手势。
  (男生齐读,教师配合手势)
  师:(打断)不要着急,推开门一看,他吃惊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半天才“嗬”了一声。舒了一口气,说“好大的雪呀”,这样才有意思。接着一起读“大雪整整”开始。
  男生:“大雪整整……粉妆玉砌的世界。”(铃响)
  师:我们先下课休息,起立。(学生下课)
  附:课间穿插(还没有上第二节,但学生已坐好等待)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图的简画)
  师:趁着还没上课,我想对大家做个智力测验,好吗?(生说好)大家看黑板,我画的大致像什么?看谁最聪明。
  生:(喊出)一只鸡。地图。中国地图。
  师:这还不算最聪明(对前排一女生)你聪明不聪明?
  生:不聪明。
  师:不聪明,(对后排一举手学生)那你来,聪明的过来。(众笑,举手学生上前)你在地图上画出胶东半岛来。(众学生争着举手)(第一个学生看着地图不会画,教师又让另一学生上来,让他画出)好的,(两学生回座位,师指地图)这儿是胶东半岛,对不对?
  生:对。
  师:胶东半岛在山东省东部。我现在就住在山东省的威海市。威海在哪呢?(指地图)在山东省的这个尖端上,正是胶东半岛。在这儿住,站在我家窗户前就能看见大海。为什么叫半岛呢?一面连着大陆,另外三面都是什么呀?
  生:海。
  师:这就叫什么?
  生:半岛。
  师:为什么叫胶东半岛?因为山东省南面有一个最出名的城市叫“青岛”,(在地图上标出)青岛旁边还有个城市叫“胶州”,在胶州这儿海岸弯进去一块叫“胶州湾”。所以这片土地叫做胶东半岛,知道了吧,谁还聪明?(众生无语)不敢说自己聪明了?谁能找出西伯利亚在哪?(对一学生)你知道?你给画画。
  (生走到地图前,指地图北面说:就在这儿上面一带)
  师:差不多,咱们黑龙江北面的土地,(指地图)一直到蒙古共和国北面,新疆北面,整个儿这一大片辽阔的土地都叫什么?
  生:俄罗斯。
  师:都叫西伯利亚。(众笑)你们说得也对,都是俄罗斯的土地。俄罗斯这个国家的领土很大,它包括欧洲的一片土地和亚洲的广大土地,都是俄罗斯的。这一片叫西伯利亚,地方非常冷,它靠近北极了,整个儿北面都是冻土地带,土地长年冰冻不化,所以这里刮来的风就怎么样啊?
  生:冷。
  师:这个风一直往南刮,(指地图)一直住南流,这就叫什么呀?
  生:寒流。
  师:对,寒流,什么叫寒流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师:流动着的冷空气就叫寒流,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入了胶东半岛,给胶东半岛带来了什么?(生说:带来一场大雪)好,我们接着上课。

                 上一页 下一页  [][2][][
   [2004-12-2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摘自《语文天地网》网站。
下一篇  →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