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2007-12-0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二  摘自《义丰小学》网站。
下一篇  →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