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麋鹿 教学实录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赏析
安徽省安庆 江中芦苇
  
  说明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让语文老师们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食之无味”,说明文的语言多半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教者多半无从下手,教之亦无味;“弃之可惜”,说明文通过语言文字客观地陈述,让读者透过文字便了解某种事物的特点(特征),这种文体以其简洁、明快在实际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产品说明书。由此,说明文教学仍不可“弃”。但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最近,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此文为说明文),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麋鹿》一课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弥漫着悠悠的爱鹿情,绽放着灼灼的智慧花,充满着纯纯的儿童味……年轻的蒋老师,课上得如此生动、精致、大气让我震撼。与此,也让我深深感到:说明文这块“鸡肋”食之同样有滋有味!现撷取几个片断以飨大家。
  一、课始“味”已出。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课始,蒋老师没有因上大课(第八届“灌河潮”大型教科活动),也没因学生是高年级的学生,而将字词教学“忽略”,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蒋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蒋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语文味、儿童味就在这“读”、“寻”、“联”中初见端倪。
  二、课中味正浓。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生:能(齐声)
  (多媒体出现“驯鹿”图)
  师:你觉得它是麋鹿吗?
  生:(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师: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
  生:因为图上的这种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们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你们认错了,图中的
  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的记录一条。生:(开始读、寻找)。
  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1: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
  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2: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
  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这头鹿的蹄子好象并不是很大。
  师:你能注意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由于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生4: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是,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
  所以,这不是麋鹿。
  生5: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
  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
  这些特点来写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
  生:想(激动)。
  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
  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
  生:行!(跃跃欲试)
  师:这就是麋鹿,请你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在座位上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英国,更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贝福特公园,来贝福特公园,
  就一定要看看麋鹿,你们看,那就是麋鹿,它的体形很大吧,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呢!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再次感谢你们来贝福特公园参观,谢谢。
  师:掌声鼓励,讲得真是好,但是现在讲解员很难当啊,因为很多参观者要提问,如果
  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生:纷纷表示愿意。
  (一男生上台)
  师:听说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中,那么它身上哪些身体特征和湿地环境相适应?
  生: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较长,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宽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寻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听说麋鹿身上有许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生: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是最独特的,它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而驯鹿的角尖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也可能是鹿中最宽大的,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
  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几句古文,能帮我翻译吗?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捕食草根,其处为泥。麋,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各位讲解员,如果我现在问你们,麋鹿和驯鹿的区别在哪里?你能说吗?(能)。
  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蒋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有“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则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蒋老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蒋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三、课尾味弥留。
  师:同学们,麋鹿就是这样一种珍奇动物,但它的命运却十分坎坷。(配合幻灯师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听了它的传奇,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蒋老师当场能解答的就当场解答。
  生:我想问,汉朝的自然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皇权的象征。他们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生活在皇家园林里。就因为这样,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生议论纷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原因归结于这个人的介绍,对吗?(生答:是)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他发现麋鹿后惊喜异常,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所以在国外,麋鹿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
  生: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来推测。
  生:我想是因为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当他得知中国也在战争中,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的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的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所以麋鹿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了解麋鹿之后,再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发言。)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这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使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了。
  生:我很感动,如果没有大卫、贝福特公爵这样的外国人,麋鹿有可能已经绝迹。
  (其他发言略)
  师: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战争,涉及环保。我和刚才一位同学的忧虑相同:麋鹿还会迷路吗?咱们课下再接着讨论。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蒋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
  特级教师张康桥说:语文教学要走向发展“儿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儿童的可能性的家。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质,而它的标志就是“思考力”……不关注独立思考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由此可见蒋老师的大智慧。这种民主、宽松的“土壤”,该有多少好奇的种子在萌发呀!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涉及环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师时而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推测:贝福特公爵是什么样的人、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中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悄悄地将善良、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学生的情感呈奔涌之势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让学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后发言。从学生的清楚、流畅、个性鲜明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说明文教学的魅力,看到了蒋老师的人格魅力!至此,语文味、儿童味已浓得化不开,它已渗透到每个听者的肌肤里,渗透到每个听者的灵魂里。
  “麋鹿还会迷路吗?”蒋老师结课时的幽幽一问,意味深长、令人心颤。麋鹿是否迷路,关键在谁?答案不言自明。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感悟]
  从蒋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巧创情境,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
  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因素毕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蒋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咬定“语言”,让说明文教学多些“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蒋老师的课让人“陶醉”,究其原因:①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说明文也“可亲”。他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中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再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②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也“多情”。《麋鹿》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结课时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2011-02-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蒋军晶教学实录——《麋鹿》  摘自《蒋军晶》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