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札记
“盐” 融越时空,“汤”美内涵丰
——由《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教学谈现代媒体与小语教学整合
作者:张文华
  
  现实生活中,“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宝贵东西,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断普及,逐渐升级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乏之“盐”。同样,在学校教育领域,技艺高超、功能强大的现代媒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将“盐”置于汤菜之中,味道鲜美,而如果,因为盐的重要,让人直接吃盐,又或在烹饪时,将盐放多了或放少了,则会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现代媒体的“盐”适时、适量地融于学生学习的“汤”中,才能烹制出美味可口的大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部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下笔者就以苏教版语文十二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为例,来谈谈在小语教学中,“盐”与“汤”的合理相融。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洋溢的祖国赞美诗,赞美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壮丽山河、富饶的物产、独特的民俗风情、文明悠久的历史、辉煌卓越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虽然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涉及的知识面却非常广,南疆北国、桂林西湖、长江黄河、龙井茅台、丝绸陶瓷、傣家竹楼、布达拉宫、悠悠历史、英雄人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值得赞美的实在太多,对于知识面不太广博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激发共鸣,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空洞和枯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究竟怎么样才能为学生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概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呢?
  一、融于课前,开阔视野,蕴蓄情感。
  预习,是六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之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再到网上查找、浏览自己不甚了解的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蕴蓄情感打下“物质基础”。
  本课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一篇课文,为巩固预习方法,为本学期的学习开一个好头。教学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质疑,说说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学生有的想了解帕米尔高原,有的想了解祖国的南疆,有的想了解本诗的作者,有的没去过黄山、庐山,有的想看一看傣家竹楼的风情,有的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于是,我给学生安排了一节语文信息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由成组,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图书室、网络教室查找相关的资料,作好记录,有精力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制作POWERPIONT或专题学习网站,准备与同学交流学习所得。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是网络无所不有的巨大信息,让他们大开眼界,学之不懈,罢之不休。下课铃响过,同学们迟迟才离开电脑,之后又多次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浏览,胸中有了丰富的积累、图片视频的感染,才积蓄了丰厚的情感,感叹祖国之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利用网上资源,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挑选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网络教学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二、融于课中,灵活交互,激发情感。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网络教学是一种集生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于一体的协作式学习环境。通过网络,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同学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启示和帮助,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交互性。
  1、媒体营造情境。
  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从而触发共鸣,产生体验,激发情感。
  现代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增强信息的输入能量与大脑中的登记、存储时间,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情感的产生。
  课前,笔者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制作了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的课文朗读欣赏,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迭宕的音乐,很快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也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景物介绍、配乐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样,在本课教学中巧用现代媒体,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奠定了学习情感的基调。
  2、网络互动交流。
  在学生阅读诗歌,感悟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所得,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以小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从哪些诗句读出了祖国的伟大。在理清诗歌脉络之后,引导学生分成“国土组、山河组、物产组、民俗组、历史组、英才组”六个小组,通过网络互动,再次深入地探寻、交流更多更广的信息。交流可以是语言表达,是电脑展示,是网站留言……由于大量的信息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对祖国的地大物博、风情迥异等种种特点,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在网络互动的形式下引领学生进行生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引发知识、情感的互动,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旨。
  3、引领感悟文字。
  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地点、风物的特点,让学生从一个词、一句、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就提问:“老师,诗人为什么要用‘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来与‘帕米尔高原的群星闪烁’相对?‘太阳’不是常常同‘月亮’相对吗?”我让学生立刻通过网络来查询答案,点击数秒过后,答案跳出,原来,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最西部,海拔很高,空气清新,那儿的星空特别的美丽。同样,桂林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都可以通过网络图片、视频信息或结合生活实际而演绎得更清楚,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帮助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受到写作方法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融于课后,开拓创新,升华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时更要关注的人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学科交互、渗透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学习了《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相关的学习网页,撰写介绍祖国山水风物的文章,查找赞美祖国的其它诗歌,搜寻为祖国不息奋斗的英才事迹,自己撰写赞美祖国的诗文,探究祖国的历史人文等等。笔者以制作学习网站为例谈一谈做法。其实,学习网站的制作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后。如果你制作学习网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拓展知识面,可以将学习网站事先做好,便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如果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且教师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拓展,能力得到发展的话,网站制作由学生在学习之后完成也是很好的。
  笔者在教学完本课之后,和学生一起研讨得出本课学习网站的版块:辽阔土地、壮美山河、丰富物产、迥异风情、不朽史册、奋斗英才、改革新歌、强者之赞。学生按兴趣自成小组分版块制作,每小组成员又各有分工,通过搜集资料、组合资料,网页制作,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潜在的优越性,成为了现代人生存发展的血液和“盐分”。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合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合理、合适地运用,使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竭诚地为师生服务。当然,就像“盐”不能代替“主食”一样,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仍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及同行们的集思广益。我坚信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盐’融越时空,‘汤’美内涵丰”的教学最佳效果。
 
   [2011-08-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爱国真的是口号吗?——谈《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教学  摘自《丹阳教育》网站。
下一篇  → 精彩课堂,匠心所致——听《我们爱你啊,中国》有感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