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老人与海鸥 教学实录
在“故事中”讲故事
—— 《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执教:福建 曾扬明 评析:重庆 代安荣
  
  导课:“美丽”背后的追问
  师:(板书海鸥)。同学们,这个词念一遍。见过海鸥吗?
  生:没有
  师:海鸥是一种海鸟,大家猜猜,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海边。
  师:对,但有这么一群鸥鸟,留恋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老师带了一张照片,大家看看,再读读下面的文字。
  【西伯利亚的红嘴鸥1985年初落昆明翠湖公园。四周环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翠湖公园本身的自然环境并非是鸥的栖息之地,开始只是少量红嘴鸥试探来到这里,后来才依年增加,便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色。】
  课件出示:昆明翠湖鸥鸟群飞的照片: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照片的情景?
  生:翻飞盘旋
  师:你用的这个词是形容鸥鸟飞行的样子。你说——
  生:眼花缭乱
  师:什么东西使你眼花缭乱?
  生:很多海鸥在空中翻飞。
  生:沉鱼落雁。(众笑)
  师:你掌握的词语真多,这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的词语,就像你一样,很漂亮。但用在这里不是很妥。
  师:同学们,我送你们一个成语叫“百鸟朝凤”。好!那鸥鸟为什么留恋昆明的翠湖公园?孩子们,这和一位老人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你很快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聆听:“独脚鸥”与老人的鸥鸟情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老人”,在你头脑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慈祥
  生:头发苍白
  生:驼背的
  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相伴了十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老人与海鸥》一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把课题再齐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把课题改为“海鸥老人”,看看,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区别?你说——
  生:如果题目是“海鸥老人”,只讲一个人,而“老人与海鸥”讲两个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学的《老人与海鸥》讲了两个人?
  生:不是两个人,应是讲了老人和海鸥。
  师:下面,我把课题这样分开来理解(媒体出示:老人海鸥;海鸥老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时候放开嗓音,把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按你们的理解,在两个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谁能在上面两个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先说第一个吧!
  生:爱
  生:喂
  生:伴
  生:唤
  师:不简单,读完一遍课文就能说出这么多。哪个字最准确呢?
  生:伴
  师:理由?
  生:老人每年的冬天都去给海鸥喂食,与海鸥为伴。
  生:老人喂鸥的过程中还写了呼唤海鸥、和“我”谈海鸥。
  师:你把课文中的条理都理清楚了。这样读书叫“推敲”。
  师:第二个横线你们会填什么?
  生:纪念
  师:不符要求,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陪
  生:望
  生:送
  师:真棒,不过,我还是喜欢“送”字。谁来试着把三个字送到横线上读读。
  生:海鸥送老人。
  生:海鸥望老人。
  生:海鸥陪老人,
  师:你看,是不是填“送”字更贴切?
  生(齐):是
  【点评】:本教学环节的咬文嚼字非常好,但彰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咬文嚼字功夫,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智慧与智慧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在对话中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和思想,更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生成。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引导,就需要这样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成天成篇课文按照传统模式分析字词句、把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那样的解读不仅不能让学习到真知,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学习的愉悦。素质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吗?根据刚才横线上填的字,把故事简要的介绍一下?
  生: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当老人与世长辞时,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纷纷送别自己的亲人。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把长课文读短。这篇课文既写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故事,也写了海鸥送别老人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一组词语,你能读准确吗?你来——
  【课件出示:乐谱抑扬顿挫扇动塑料亲昵瞻仰】
  生:(读)
  师:“扇”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shān,把这个词再念一遍。这个词语在文中,谁把这句话读一遍。【课件出示: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生:(读)
  师:你把“扇动”读准了。读了这几句话,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人称这只海鸥为“独脚”,是不是受过伤?
  师:你敢于大胆猜测。你说——
  生:这只海鸥被枪打中了,失去了一只腿。
  师:你的猜测也存在可能性。
  生:这只海鸥可能是被捕鸟器压伤了。
  师:一切都有可能。同学们,我查资料发现这样一个报道:“农民把海鸥捉来腌成肉干”。
  师:这么多海鸥,作者为何只写“独脚”呢?
  生:老人对它特别的亲昵。
  生: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同学们,其实,还有一处,我们也可以猜测人类对鸟的伤害。默读课文中老人和海鸥谈话的部分。
  生:前年一只海鸥,在和老人告别前,在老人的帽子上歇落了五次。后来,这只海鸥去年、前年都没有回来,我估计也给人类捕杀了。
  生:不一定,也可能去其它地方过冬了。
  师:其它同学看看,这两个同学谁说的更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是去其它地方过冬了,因为它和老人告别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如果还活着,一定会回来与老人为伴。(掌声)
  生:也不一定,海鸥有可能在翠湖时遇上危险,想离开,五次歇落在老人身上,就有可能是和老人告别,因为海鸥是在用行动来表达感情。(掌声)
  师:你们的猜测都不无道理。但有一条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就是老人对海鸥的感情,甚至是亲情,海鸥是能感知到的。下面再读读课文,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老人喂鸥的故事?(生大声读课文)
  生:老人从城郊每天步行到昆明翠湖去喂海鸥。
  师:故事太简单,你是在概括内容,谁来说——
  生:老人每天都步行昆明翠湖,带上饼干丁,老人边走边放,抑扬顿挫。亲昵地唤着海鸥的名字,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师:要讲清这个故事,得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一是喂鸥,二是什么——
  生:唤鸥
  生:谈鸥
  师:不错,那们我一起来看看,老人与海鸥的相处能否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亲情。
  生:快乐的。
  师:对呀!课文中写他喂鸥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如一首诗,我们把它找出来读读。
  【出示课件:“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作者逐层深入,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命题,更是一个生活问题,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这样的和谐意思,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地球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作者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蓝本,进行生命教育,难能可贵,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教育界匮乏的地方和教育需要的地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蓝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这个蓝本为基础,立足基础、高于基础,甚至超越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完善教材,促进课堂生成,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
  生:(读)
  师:这段话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老人喂鸥的描写,我认为老人非常小心。
  师:他读到了老人的小心,你说——
  生:我从“亲昵”这个词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
  生:我从“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已习惯了老人的喂食办法,说明老人喂鸥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师表扬)
  师:好的,这就是透过词语来感受到老人对鸥的真情。下面看看,我把这段话这样改一改,谁来读一读,按你的理解读出味道来。
  老
  人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
  海鸥
  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
  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
  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生读)
  师:你看,一个故事,一幅画,一首诗。同学们,把这首诗写在课文中的插图旁边吧!
  【点评】:你这首诗写的太妙了,清新、自然、形象,准确的表达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吃食的情景,活化了情景,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但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缺少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作者能够事先花几分钟让学生根据这个图片自己写诗,让学生先动手、动脑,然后再展示教师自己写的诗词,进行对比,不仅可以锻炼学习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佩服教师,最关键的是增强教学的气氛和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此处,建议你增加这个教学环节。)
  对话:普通老人的“不普通”
  师:同学们,老人与海鸥相处如亲如故,其实,他的背后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在作者的原文中有一段老人的经历,编入教材的时候删去了,我还是讲给同学们听听,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师讲述故事: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真名叫吴庆恒。1995年每月才拿308元的退休工资。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咸菜,就是他的一顿美餐。他抽两毛多钱买一包的金沙江烟。他从来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无论到哪儿,无论有多远,他都坚持走路;而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破布包,为的是沿途捡拾干树枝和煤渣拿回家当燃料……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抠门儿,他笑笑说:“来年红嘴鸥还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多,不积攒点钱,我怕养不起它们呢。”据说,吴庆恒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竟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给海鸥的饼干丁配料。】
  【点评】:讲述故事中的故事,这其实就是一种背景教育法。现在,很多教师只知道按照教参进行对文字进行肢解、按照教辅资料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应试训练,很少能够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的展示,即像作者这样全面展示教材背后的故事。作者在这里,把编者在本文把教材删去的地方展示出来。其实,这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的灵活处理,这样的补充,让学生看到老人与海鸥感情之深厚做了一个准确的诠释和解读,也为后文海鸥对老人感情的回馈显得合情合理而又自然。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增长知识和生成智慧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引导,全面展示和文本有关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故事,你对老人又有怎么样的认识?
  生:老人为何时独身呢?
  生:老人为了与鸥为伴,把自己的工资全花在海鸥的食物上。
  生:我知道老人家里贫穷,衣食节俭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写到衣服褪色了,看出老人生活的朴素。
  师:同学们,刚才一个同学问得好,老人为何单身呢?(生疑惑)其实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令人寒酸的故事:“老人”从烟鬼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大学毕业后,“老人”自愿到边疆工作,轰轰烈烈干过一番事业。他还开始谈恋爱了,那女人是军人家属,组织一查,说他破坏军婚,被判了6年。出来后碰上“文化大革命”,被误为坏人,又在清除之列。他不服气,申辩了几句,弄成“现行反革命”,抓去判了20年。后来平反冤假错案,发现他的案子是冤的,才“无罪释放”,安排到化工厂工作。可是,他已经老了,无儿无女,只有海鸥来陪伴。
  【点评】:此处作者的引入,不是想说文化大革命的笔端,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而是全面展示老人在经历了这样多的冤假错案和曲折人生之后,还能够有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达成人生智慧和哲学的最高境界,难能可贵。这个故事的展示,其实是对老师与海鸥情感的一个升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纯洁的心灵、一颗更加高尚的心灵。这样的故事处理,让世人对老师的精神更加敬佩。
  生:(陷入沉思)
  师:同学们,老人独身一人,以鸥为亲人,什么是亲人,懂吗?
  生: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邓老师看到的只是一次喂鸥的情景,老人仅仅是这一次吗?
  【诵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这十多年了,他经历了什么?在风雪中,在暴雨中,在冰霜中,在生病的时候……。难怪,课文的开头,“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偶然性,连装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色了”。这里面又是一个故事:风吹雨打,太阳暴晒,生活艰苦,勤俭节约……
  【配乐想象写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多年呀?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多年的冬天呀?十多年来的,每年冬天;每次他都穿着,提着。来到。十多年来,每年冬天,不论,还是,不论
  他总是。】
  生: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穿着一件褪色过时的布衣;每次他都穿着熙熙攘攘的人行道,提着装满鸟食的塑料袋,来到美丽的翠湖边,边走边放食。十多年来,每年冬天,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不论严寒他总和海鸥相伴。
  生:十多年来,每年的冬天,老人都很早准备好鸟食,节约吃穿,一件褪色的布衣早已过时了,但他不在乎。他穿过闹市,步行来了美丽的翠湖公园,在人少的地方放食喂鸥。十多年来,每年的冬天,不论天气如何恶劣,他总是以执着的精神准时喂鸥,和他的亲人相依相随。
  【点评】:闭上眼睛,一边听轻柔舒缓的轻音乐,一边感受和默想那个美丽的场面,把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那个场景中,体验那个美丽的故事,然后写下自己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在非优质课的常态教育中,作者能够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这不仅需要一种美的情怀,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去掉浮躁和功利教育的平常心。教育需要传递美,学生需要感受美,才能真正构建自己的审美艺术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把原文作者构建的“真善美”的思想传递出来,并让学生传承下去。否则,传统教学模式的肢解教育,不仅会破坏这样的审美教育,还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审美心态。
  师:老人本是平凡的,没有震天动地的事业。但他背后的故事“普通”吗?
  生:不普通,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
  师:是啊,这就是老人普通背后的“不普通”。所以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生深情地读)
  体验:与“亲人”永别的动人画面
  师:同学们,老人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作者邓老师的朋友邀请他再去翠湖看看海鸥老人,来到湖边,见老人站不住,就扶他到公园里坐着歇歇。老人坐在石凳上,硬撑着把食喂完,没再久留,去买了一袋饼干就回家了。就这样,不久他去逝了——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把你想说的话批注在旁边。
  生:(默读勾划。)
  师: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生:老人太可怜了
  生:我认为老人太伟大了,他与鸥鸟的情,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师:海鸥能说话吗?
  生:不能
  师:不对,海鸥不能像我们人一样直接和老人交流,但海鸥的一切言语都化作行为。大家再默读一遍,划出文章中海鸥的“语言”。【教师巡视,学生划:海鸥翻飞盘旋,急速地扇动翅膀,纷纷落地站成两排。】
  师:海鸥的痛苦,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呢?(面对学生说)独脚海鸥,你看到老人的遗像,大声鸣叫干啥——
  生:亲人,你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呀?
  师:“老沙”你站在那肃立不动,如白衣天使,你是在——
  生:我在为老人守灵的。
  师:当我们收起遗像的时候,你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你们这是——
  生:老人是我们的亲人,不舍得老人离开我们。
  师:多有情的海鸥们呀!老人和你们相依相随十来年呀,他也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女们,在他的心里一定有你们。把这两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改成一个故事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红嘴鸥为什么留恋翠湖了吗?
  生:因为有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痴情。
  师:同学们,老人的一身虽平凡,但不普通。老人吴庆恒故事感动着昆明人,许多志愿者自觉接替着老人爱鸥护鸥的事业。2005年为纪念红嘴鸥莅临昆明20周年,一个叫杨帆的女孩投书媒体,建议为吴庆恒老人塑像纪念。建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热烈回应。企业家来了,市民们来了,小学生带着压岁钱也来了,大家纷纷解囊,为老人塑一座青铜雕像。青铜塑像安放在吴庆恒老人生前喂鸥的地方。云南诞生了第一座普通市民为纪念普通市民创作的雕像。
  【点评】: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怀念,这是老人对海鸥倾心付出的回报,这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从文本走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生动形象而又感人至深。故事外的故事,杨帆投书媒体建议为吴庆恒老人塑像纪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市民的雕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不仅让海鸥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更让吴庆恒老人的精神永留昆明人民心间,给社会构筑一道强大的精神长城。
  叩问:一次经历给的人生思考
  师:同学们,吴庆恒老人喂鸥,十年如一日,他得到的是什么?
  生:精神上的安慰吧!
  师:独到的想法,你来说——
  生:老人把自己的善良、把自己的爱心寄托在鸥的身上。(鼓掌)
  师:同学们,请看一张照片。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老人与鸥”的雕塑是昆明人的骄傲,是善良与和谐的象征。】
  生:老人得到了后人的敬重。
  生:老人的行为得到后人的发扬。
  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老人没有想到自己从中得到什么,也没有想到海鸥会给昆明带来什么,更没有想到后人对他的行为而敬仰。老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行为,一切都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红嘴鸥留在昆明。因为,他把这个小精灵视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师:(课件出示: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作者邓老师博客上读者的留言,谁能把你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我想是海鸥有感知爱的灵性。
  生:因为老人的善良,老人对鸥的慈爱,换来了海鸥对翠湖的留恋。(掌声)
  师:你从老人的角度读出了这句话的含义
  生:老人与海鸥相处十余年,以心换情,以情换心,让海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师:你读出了海鸥的亲情。你说——
  生:我认为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类,要关爱动物,关爱自然,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掌声)
  师:从你的言语中看到你的哲学思想。没错,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下面请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爱在传递着友善,传递着温情,传递着一种家恋的文化。作者邓老师写下这篇文章时,你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吗?(生疑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创作原文时所标记的时间吧!
  【课件出示:1995年12月4日——“关注独行老人”;1995年12月20日——“生与死,擦肩在半月”;1995年12月21日——“寻找海鸥老人”;1995年12月24日——“再次让老人与海鸥告别”;1995年12月25日——“给老人举行葬礼”。】
  【点评】: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一篇让读者喜欢的文章,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作者不失时机的展示本文作者创作原文时间,更让我们看到的是邓老师对老人与海鸥故事的认真、精心,才有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作者这个简单的展示,潜移默化的告诉小读者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刻意为之,只要教师心到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不如作文教育、思想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语文教材。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活动,这才是学生需要的教育活动。
  师:邓老师创下这篇作品花了多长时间呀?一天吗?
  生:不是,从12月4日开始记录一直到12月25日
  师:从这些时间记录,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一直关注这位不平凡的老人。
  师:谁再来说——
  生:我发现完成一篇作品不是一两天可以的,要持续关注一件事。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爱的使者。
  师:对呀,平凡的故事中,背后是不平凡的,谁知道,这背后不平凡的是什么?
  生:应是老人与鸥鸟的相处的不平凡
  生:作者也是不平凡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关注记录下了这个故事。
  师:对呀,如果作者不关注此事,那还有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吗?
  生(齐):不能。
  师:今天,你们去云南昆明翠湖看到老人的雕塑,你会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老人喂鸥的场景。
  生:能会想起老人唤独脚的情景。
  生:可能会想起老人独步行进的情景。
  生:我想会想起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老人与海鸥》。
  师:那我们再用深情读读课文吧!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每一种生命都是美丽的,而更美丽的却是生命之间的互相关爱,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得关照着海鸥,一位平凡的老人就用自己的晚年点亮了海鸥栖息昆明的自然风光.。从吴庆恒老人过世,昆明上空被一种爱的精神感染着,翠湖上的晨曦犹如多了一颗太阳,贴着水面徐徐升华,划出道道迷人的彩虹。这彩虹在放大着,跨越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心理,为了是在翠湖建起红嘴鸥的家。下课!谢谢同学们!
  在故事情境中实现教学价值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原著为邓启耀老师所作,著题为《寂寞鸥灵》,我被原著那朴实的语言深深打动。编入教材时,文字有所改动,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教材单元中的专题为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有得追问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文本价值侧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有些文本本侧重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有些是提供作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的功能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这样,就有了“功能——情境”课程观不一情况,也就是同一教材对不同功能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情境也就不一样。《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把它功能定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但我又不回避课文的表达价值和学生的阅读程序。我这样理解我的课:
  1.内容的价值取向——平凡老人背后不普通的发现。阅读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字映入,而是一种发现,发现文字背后的故事乃至其意蕴。课文中,学生如果不懂老人的身世,不懂老人的生活背景,就会停留在老人热爱鸟的一种浅层次的解读。如果是这样,这篇课文学生读上两遍就能懂,没有必要老师过多的教。老师要教什么?应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我把原著中老人的身世补充到文本内容中去,学生明白老人与鸥鸟为亲,就不难读懂“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就明白老人的善良,老人喂鸥的用心良苦。也就能从文字中体验到鸥鸟对老人的难舍难分,甚至永别是难舍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思度。
  2.形式上的创意——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我和作者邓老师交流时,他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要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不是抽象的文字。课文本身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以故事的情境中发现故事的背后隐藏的价值:一是以质疑的方式导课,“海上生活的鸟怎么会到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的翠湖公园栖息呢?”依此顺疑而学。二是补充老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对老人的鸥鸟情有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感受。三是把作者笔下的文字生活化。所谓的生活化不是泛化,更不是肤浅化,而是创设各种言语活动情境,把文字语义化作形象、化作情感。如,让学生改诗读,让学生批注读,让学生想象读,再如想象练笔,丰富作者的语言,课文中有一句高度概括的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如何把这句话丰富,我辐射全文,想象写话。这里,既有表达价值的体现,即文中是如何表达的,又有人文价值的体现,即体悟老人的一片爱心。
  3.阅读方法的体现——给学生渗透阅读程序。作者原文题为《寂寞鸥灵》主要休现老人对鸥鸟如亲人一般的爱,原文努力刻划老人的纯朴之心,善良之心。一旦进入教材,编者有意改变原题为《老人与海鸥》,我让学生审题,这篇文章一个是要写老人,一个是要写海鸥。两者之间产生的情感,感受万物之灵。整个课堂,我和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切入阅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解读由文本层面意义到心理层面意义再到精神层面意义,文本语义是抽象的文字,只有在儿童心灵上起反应时,才能在儿童身上构建言语图式,然而仅仅把语言当作客观物来看,未免又是一种抽象式的灌输。所以,只有在儿童身上构成精神意义即让文字在儿童精神上唤醒生命,才得以实现儿童人的发展。课堂中,从文本老人和鸥相依相随的理解,过渡到老人背后的不普通,再到一次人生经历的思考:老人喂鸥为的是什么?从而体悟生命价值的意义,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不是难度,而是一种思考。
 
   [2012-03-2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摘自《liusy的BLOG》网站。
下一篇  → 《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之一 返回本课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