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一册 教材分析
六上单元练习“语文与生活”的编写及教学建议
作者: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魏星
  
  “苏教版下决心要在‘练习'上来一番改革,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是张庆主编在《教材编写的“潜台词”》中针对“练习”编写说的一句话。高年级教材的“练习”编写是如何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呢?本文想仅就六年级上册单元练习的“语文与生活”练习,谈谈我的浅见。

  一、教材编写
  六上教材安排了7 个“语文与生活”的内容,这7 个内容所“潜藏”的语文知识是:(1 )词尾的轻声现象及轻声区别词义的作用;(2 )同音词辨析;(3 )用“大声念”的方法修改作文;(4 )“俗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5 )风向、风速知识及其相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6 )倒顺词;(7 )读书要“读出问题”。
  这7 项,有语言的“现象性知识”,也有语言运用的“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注意与课文、习作有机相融,与“课标”第三学段目标密切相连。如《练习1 》、《练习7 》的语文知识现象是从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来的,《练习7 》还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吻合。《练习3 》呼应习作的编排,落实了“课标”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目标。
  这些知识是在怎样的“活的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教材是如何变“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让这些“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如何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明白了这几点,我们就把握住了教材编写的意图。
  苏教版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是直接指向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在鲜活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讲解,更不是让学生苦做习题。你看,《练习1 》的“轻声”是在诵读、对话的生活情景中引发的“冲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该怎样读?学生在这个单元刚学过这首诗,这样的诵读、对话情景真实、可信;《练习2 》的“同音词”辨析是以“开心辞典”节目为模拟,集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让学生开心地“玩一把”;《练习3 》、《练习4 》、《练习5 》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训练内容的;《练习6 》以“相声”的形式,巧妙地渗透“有些词倒过来念,就成了另一个词,意思也不一样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练习7 》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情景呈现的。
  如果我们看到教材只是给“练习”增加了“趣味的外衣”,只是创设一个情景引出练习,那是对教材的误解。“练习”的背后没有一个精心策划的“应试圈套”,它不是追求“规范”和“统一”,而是崇尚“表现”和“创造”,其根本思想是以“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将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习得”的环境,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指向综合,指向表现,指向创造。不难发现,教材的情景设置具有生活性、真实性、悬疑性、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如《练习2 》的设计,模拟“开心辞典”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本身就具有互动性、创造性,在提供5 组同音词后,提出“这一次,由咱们自己来出题,题目的形式也可以变一变,再来玩一把”。题目的内容向师生敞开,由师生共同开发语文知识,这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意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些“语文知识”是基于生活的,是在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发”出来的。这些知识不仅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台阶”价值(提供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所不可少的基础性储备),还具有“迁移”价值。而且,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是融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和理解的知识,因而,它会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具有“生成”的价值。

  二、教学建议
  如何教学“练习”?根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设计这个层面,我们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发展语文素养。
  一定要站在“语文素养”的高度设计,不要把其中的“练习”单抽出来,搞成单项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要有“联络”、“板块”的意识,认真揣摩每个练习中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的“语境”,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和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达成三维目标。
  如教学《练习4 》,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积累几条俗语上,这些俗语的背后还有较强的人文内涵,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就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再者,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说话、写文章中用些俗语。教材中列举了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的俗语,老师可补充一些其他类的俗语,并鼓励学生运用。如学生写的“这次测验,我的成绩有进步了。妈妈夸我说:‘砖头砌墙,后来居上。'看你每天努力学习,就知道一定有好结果。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地里给爸爸送饭。爸爸说:‘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河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说,现在正是耕地的好时候,我要抓紧啊!”把语言放入活的语境中就把“消极语言”转化为了“积极语言”。
  再如,《练习3 》中的“念中改”要渗透在日常的习作、表达训练中,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的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久而久之才能形成素养。每次写好作文后,不要让学生急于上交,而是让他们自读几遍,在读中揣摩作文是否通顺,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学生还可以把作文读给教师听,或者同学之间互读、互评,共同分享作文带来的快乐。这里要多说几句,在习作课上,学生写着写着,教室里就会发出细细的低语声。“请安静下来!”教师往往很生气,不允许学生发出一点儿声音。其实,“口念手写”是很多人写作经验的总结。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意思是一边吟诵,一边写作,说在写前,笔随声落。写作心理学也表明:出声,是语言由内孕到外化的一道关口,它可以加速语言由内孕转向外化,推动思维的迅速运转。口念手写,还能借以判定所遣之词、所造之句是否上口入耳,通顺流畅,是否抑扬顿挫、有节奏感。由此可见,学生的“出声作文”、“出声改文”,实质上是在“出声地思考”,是在和自己、和伙伴对话。学生年龄小,需要借助“出声”来帮助思考的。所以,我认为教材编写的“念中改”这个练习实在是太好了!我们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的“潜台词”,把它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之中。

  2. 内容: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课堂情境下的练习,区别于自然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而偏重于“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潜藏着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和“语言知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王荣生语)教学练习前,我们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和明晰的目标意识。如《练习1 》中“板块二”列举的6 组词语,我们在课前都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语境中一一理解,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练习、交流中点化、指导。《练习2 》中的5 组同音词,每组提供一个句子供学生选择,我们可以“变式”一下,利用剩余的词语换一种语境供学生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精确地辨析词语,还可以增加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板块三”的设计很开放,“这一次,由咱们自己来出题,题目的形式也可以变一变,再来玩一把!”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3. 结构:动机—目标—行为—反馈—矫正。
  “练习”的教学以“动机—目标—行为(语文实践活动)—反馈—矫正”为基本要素。如教学《练习1 》,可利用丁大勇和陆小英的对话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明确目标,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环境理解,反复接触“板块二”、“板块三”的练习材料,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悟”,最后进入反馈、矫正的环节。
  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动机的激发很重要,它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学习情境,多数可以直接使用,既经济又方便。有的可以当作学习情境的素材,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但无论怎样处理,都要体现“语文性”和“有效性”。
  在“行为”这个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教材的呈现暗含着学习方式。如《练习2 》,就可以直接模拟“开心辞典”的形式进行。应结合学习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想想、说说、查查、辩辩、改改等。
  在“反馈”和“矫正”的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利于迁移和应用。

  4. 评价:善于肯定,乐于赞美。
  既然是“练习”,就要有“评价”。在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注重“柔性”、“弹性”的评价,不宜作“标准化”的评估。
 
   [2008-07-0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摘自《》网站。
下一篇  → 谈谈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六上阅读部分的编写与教学 返回本册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