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语文附件 少数民族 高山族
高山族
gaoshan zu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义人吴凤之像”背后的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十分普通但又弥足珍贵、意义重大的高山族文物──“义人吴凤之像”(木质,高冠袍带,背后写有“义人吴凤之像”字样,高42厘米)。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工艺上并非精雕细琢、超凡脱俗之杰作,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木雕作品而已。说它弥足珍贵,也并非因它是绝世孤品,而是因为隐藏在它后面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200多年来一直传承于阿里山中、高山族同胞心里的故事。
  吴凤(1699-1769),字元辉,台湾诸罗(今嘉义)人,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汉族,通晓高山族语言。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吴凤被委派到台湾阿里山高山族曹人部落担任“阿里山理番通事”(翻译)。通事这官儿虽不大,但却和高山族同胞的利益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上任伊始,便把办公地点设在高山族村寨里,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先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尔后采取了一系列对高山族同胞有利的措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提高文化,很快便赢得了高山族同胞的尊敬与爱戴,成了他们的朋友、知己。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商量。
台湾“九族文化村”一隅
  当时曹人部落有一个残酷、落后的习俗,即每年秋收时都要去猎取外族人的首级来祭神,俗称“猎首”。就在他上任的这一年秋天,高山族同胞又准备下山猎首,进行秋祭。吴凤得知后,极力劝阻,并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革除这一陋习。他说:“无罪而杀人,不仁也”,劝说他们以后千万不要再随便杀人,并建议他们先用过去猎得的40多个首级骷髅来祭祀,一年一个。大家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吴凤也很高兴,让部下牵出许多牛羊,拿出不少布匹,送给高山族同胞,还派了一些官兵帮助他们收割谷子,并亲自参加他们的祭典。由于他的威望,加之他苦口婆心的劝导,此后40多年他们一直没有下山猎首祭祀。但时光飞逝,当存下来的首级骷髅全部用完之后,高山族同胞们又来找他,他又设法拖延了两年。可到了第三年,大家实在无法忍受了,坚决要求恢复猎首祭神习俗。知道再也拖不过去了,吴凤便决心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和教育高山族同胞。他说:“你们这种杀人的风俗是国法不能容忍的!但我与你们已有言在先,答应过帮你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明天早晨,在村社旁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走过,你们可以把他杀死,取下首级去祭祀。不过,千万不能杀别人,否则,神会发怒而惩罚你们的。”第二天清晨,如时出现的红衣人被高山族同胞众箭射杀。可当他们欢呼雀跃,奔上前去准备割取首级时才发现,这个双眼紧闭、浑身鲜血外溢的人竟是他们一向敬仰的吴通事!他们惊呆了,他们实在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倾刻间,真情的呼唤声、因内疚而失声痛哭声交织在一起,连满山遍野的树木也在晨风中发出低沉的哀鸣,天地人间,似乎都在哀悼这位为高山族革除陋习而献身的义士。这一天,是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8月10日。
  为了纪念吴凤的英雄壮举,当地的高山族同胞砍来树木,割来茅草,搭起庙亭,筑起祭台,定期举行纪念典礼,并立誓永远听吴凤的话,不再猎首行祭。后来,人们于其牺牲处立方形牛肝石碑,上刻“义人吴凤殉难处”,碑侧竖立吴凤骑马大铜像,植古榕两株。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阿里山通事主持修建“吴凤庙”,又名“阿里山忠王庙”或“成仁庙”。后几经重建、修茸,扩为一大祠,殿内塑有吴凤像。每年农历八月十日为“忠王大祭日”,前往焚香祭拜者络绎不绝。
  200多年过去了,阿里山山变水变人在变,可吴凤的事迹仍在代代相传。他为民族团结和进步事业而献身,他的业绩将永载史册,他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阿里山同在!
 
  上一则 · “九族文化村”  下一则 · 基层社会组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