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
要“诗意”,更要“得意”
作者:朱瑛
 
  记得2006年中央电视的金牌栏目——《焦点访谈》,有一次,一位金牌女主持人在采访一位致富村长(这位东北农村的村长带领本村人民创造了上亿的产值,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时,有这样一句提问“×村长,您为村里创造了这么多财富,请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大?”那位村长被问得一头雾水“啥叫辐射面?辐射面是啥东西?”主持人见此马上解释“就是你们村有多少人?多少人归你领导?”村长一听,明白了“你直接问得了,整啥辐射面呢?”相信许多人看到这个镜头只会一笑了之。而我,一个语文老师当时则联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联想到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大家知道,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理念鼓舞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确,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然而许多教师曲解了“诗意”的内涵,以为把课堂语言诗化、文学化、高深化就是对诗意语文的诠释。华丽的语言外表似乎成了师者内蕴深厚的标志,忽略了学生对这种课堂语言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师生之间的对话罩上一层雾。请看两位教师同上《他是我的朋友》的不同导入:
  一位教师以这样的一段语言来导入: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山,信赖一生的伟岸。朋友是水,荡漾一生的清澈。毋庸讳言,这段话很诗意,很美。但是仔细品一品,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理解朋友之间的友情与琴、茶、山、水的关系,需要多么丰富的阅历与文化积淀。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信息就像需要破译的密码,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琢磨它,听起来自然是一头的雾水。由此,我不禁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要让孩子能响应教师的召唤,基点在于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角色意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学生的确在课外也阅读积累了不少语言,但上述导入中的友情与“琴、茶、山、水”的关系,恐怕连中学生都不一定能理解,何况是三年级的小朋友?如果教师的语言诗意得学生不解其意,怎么能召唤起“学生心中能响应的那一隅”?所以,案例中教师的诗意语言只能是其一厢情愿的“师意”。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诗意语言呢?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它“不是蜜,却可以粘住孩子的心灵”,可见诗意的语言不在于有没有华丽的言语外衣,而在于能不能真正拨动孩子的心弦,走进孩子的心灵。
  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听起来就亲切、明白多了:朋友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朋友是雪中送给你火热的炭;朋友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朋友是做错事后鼓励改正的老师。同样是诗意的语言,因为教师充分估量到了学生可以触摸的高度,从而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为背景,用孩子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来表述。孩子们的心自然会激荡起层层涟漪。果然,在品读到“他是我的朋友”这一段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能运用教师揭题时的部分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古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但语文教师不是伯牙,孩子们也不是钟子期。教师曲高和寡,责任不在于孩子们不解才情,而在于教师没有良好的角色定位。教师课堂语言的状况直接决定着诱导、渗透、感召的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贴近儿童,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干能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感受得到教师语言的气息,触摸得到语言的温度,掂量得到语言的体重,才能产生和谐美妙的共振。
  是的,我们要“诗意”,但更要“得意”。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10-25]
 
上一篇   体态语与课堂教学——浅谈教师的言、行、表情组织教学  摘自《朱瑛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幽默是金——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艺术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