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语文闲谈
从一则教学案例看美国小学母语教育
作者:上海市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吕春丽

  比较美国小学的母语教育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可发现有两个显著的区别:美国采用综合课程,我国是分科课程;美国母语教育十分重视“情境”与“合作”学习,中国母语教学则单一化些。下面试以《沿着那颗星:用艺术和音乐来表现地下铁路的故事》为例,详看美国母语教育的特色。

  题目:沿着那颗星:用艺术和音乐来表现地下铁路的故事

  教学中的角色
  电脑教师、艺术教师和课堂教师相互协调来展示这一单元。电脑老师收集所需的资源,教授调查技能,帮助学生鉴别和查找资源材料,并提供指导;课堂教师引入单元,描述技术和相关活动,评价学生的作品;艺术教师在艺术课内为计划和教学的进行留出一定的时间,并为手工艺和评价计划提供材料。电脑教师和课堂教师帮助个别学生的调查和计划,并评价完成的作品。

  活动过程

  学习之前的活动:
  重新定义“地下铁路”这一术语。关键是帮助学生们确定并了解“地下铁路”是一个秘密代号,指的是内战前奴隶逃跑。

  圣歌:
  圣歌是内战之前在南方奴隶中间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收集编写。圣歌是民间艺术的形式。
  许多圣歌有两种含义,它们表达了希望得到精神拯救,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得到最终的自由。“沿着大熊星座”这首歌告诉逃亡的奴隶沿着夜空中大熊星座所指的方向逃跑,那是通往自由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阅读或者学生自愿阅读“沿着大熊星座”的歌词
  讨论此星座的大小和形状。这首歌的背景及其重要作用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
  阅读或者听一听“偷跑”这首歌,讨论你会怎样“偷跑”。这首歌词中的“家”是什么含义。这首圣歌有两重含义吗?
  4—5名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首圣歌,确定音乐,并进行演出,可以有乐器伴奏。如果你愿意,可以做一首独创的圣歌。

  二、让学生观看“HarritTubman(黑人领袖)的地下铁路”这幅油画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画上有一个婴儿,你认为HarritTubman是怎样使婴儿安静的?画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描述在画中看到的紧张气氛。

  三、丰富的活动
  (1)把教室当作车站,要学生们设计代号,在火车安全停车时使用。要求学生们写一篇文章,假设如果他们被当作奴隶,他们会怎样逃跑。
  (2)让学生们设想在农奴时代生活,要他们用口头或者图画的形式来解释他们会努力做什么。
  (3)让学生们收集信息来表演一个3—5分钟的短剧。这个短剧描述一个奴隶逃跑行程的片段。学生们确定短剧是在哪里发生的,并在地图上标出。最后,向全班解释作为奴隶的感觉如何。
  (4)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在那个时候是自由的人,那么,他们是否会帮助奴隶逃跑,去寻求自由。
  (5)奴隶们不允许阅读或写作,因此当他们试图逃跑时,他们怎样精确地说明他们的经历。
  (6)并不是所有的奴隶都逃向加拿大。如果他们奔向东方、西方或者南方,那么他们最终会在那里安家。
  (7)每个城市中都有一个地方,那里有来自相同国家的移民。比如有些城市有希腊城、中国城、墨西哥城等等。你认为有没有可能,这些人跨越肤色的障碍,通过地下铁路逃往东方、西方而不是北方?解释你的答案。
  (8)讨论奴隶们在获得自由时的感觉。
  (9)组成小组讨论,为什么你认为在有些州让人当奴隶是违法的。
  【评价】
  评价一直是在进行着。当教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设计并做出决策时,教师就可以核对是否是必需的要求。可以对研究和进行研究的质量给出等级。
  【作业】
  (1)回顾所学的知识;
  (2)表演和说。

  从上面所述,我们可见美国母语教学与我国有天壤之别。比较这些,可能对我国小学母语教育会有一些启示。

  首先,美国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与儿童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具有丰富教学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即通过主题,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彼此关联。如本文所选的《沿着那颗星:用艺术和音乐来表现地下铁路的故事》(适合小学4年级)就是有机地将语言艺术、交流艺术、人文学科(音乐和艺术)、社会研究、技术统计整合在一起。而我国母语教学则是分科教学,语文因素里很少将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

  第二,美国教师采用一些课题,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较适合其认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些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美国母语教师是很重视这一点的。如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沿着大熊星座’的歌词”“让学生观看油画”“把教室当作车站,要学生们设计代号,在火车安全停车时使用;要求学生们写一篇文章,假设如果被当作奴隶他们会怎样逃跑”等丰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语言。如同1982年美国《英语教学纲要》中指出,“在各种有意义的经历和活动中使用语言时,那么能动的交流就会兴旺起来。学生每天读和写,他们与伙伴或者小组组员们一道学习知识、研究策略并且相互影响,他们对语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乐于高效以及富于想像地使用语言。”

  第三,美国母语教学非常强调合作。根据学习的需要,美国课堂上经常采取“合作”的形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合作小组是按能力、成绩而分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同质小组,而此处所指的“合作”小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联合体,由两名以上学生(通常4人或6人左右)根据性别、能力、学习态度、个性、家庭──经济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异质)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身份与职责,如4人组通常由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组成。各成员间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主持人”负责掌管本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度;“记录员”主要记下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学生汇报本小组成员学习情况;“检查员”负责检查学习情况,以确保每位成员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上述案例中未列出学生怎样“合作”学习,所以在此介绍)。我们的母语教学中,偶尔也会有合作小组,但究其实,是一种“同质”小组(因它是按能力、学习成绩来分),易出现某个学生“垄断”发言机会,操纵整个小组的现象。异质“合作小组”却强调让每位同学都有事情要负责,强调每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这样,每位同学都会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正是这种责任感和自尊感会促使他们努力地为目标而奋斗。正如乔治·雅各布斯在《共同学习原理与技巧》中所说:“个人责任感鼓励每个人去参与,因相互依赖可以防止某个学生过于操纵一个小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不仅学生之间强调“合作”,而且,老师之间也有高度“合作”。如上述教学案例中,由电脑教师、艺术教师和课堂教师相互协调来展示这一单元就是很好的说明。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3-07]
 
上一篇  → 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网站
下一篇  → 关于古诗文版本的问题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