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预习论文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学课前预习
作者:佚名


  一、概念的界定:
  1、预习:是指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2、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或自主,或有目的的对所学新知识和课堂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是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教学活动是从课前预习时开始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预习,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国内有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也都充分说明了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用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余文森教授也深刻指出:“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中也阐述了: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自学空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心灵放飞,灵感碰撞。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实施策略
  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能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老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预期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阅读文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通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3-05-26]
 

上一篇  → 浅谈课前预习指导之见解  摘自《梁士新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五字预习法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