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认识名师
让课堂诗情飞扬
作者:盛新凤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阅读活动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应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诗意栖居。

  一、诗意课堂,流泻“三美”
  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我们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很有启示、借鉴作用。

  1.音乐美——动态激情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我们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激情的手段很多,如导语激情、媒体激情、朗读激情等。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能在同一水平线上产生共振。
  ①导语激情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学生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语言,这些看似平淡的符号,却能启发感觉、激活思维、燃烧情感。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个良好的环境是多维立体的构成,其中教师的导语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②媒体激情
  适时使用媒体,能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像整个春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立即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
  ③朗读激情
  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读出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面,使“无边风景”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2.绘画美——全息整合
  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的绘画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色彩美。语文教学也是追求绘画美的,语文课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基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多方整合后的语文课,必定会以其特有的丰富、生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迷人风采,如同一幅春天的画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目标整合、内容整合、方法整合、信息整合、情感整合、文化整合等。如在方法上,我们既要整合语文本身的学习方式,如听、说、读、写、议、辩、体验、想象等,还要整合别的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当我们的语文与音乐的情感、美术的直感、体育的动感、数学的畅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不再孤独。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使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做到使课内带课外,使课内外巧妙融通;新知与旧知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语言互相融通,使学生脑中的语言在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有效链接,形成新的语言图式;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整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语文课上,当我们能做到方方面面集成,前前后后联系,左左右右贯通后,语文课,就会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
  绘画美还可用来诠释教师的教学个性:语文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学个性。有这么一个小故事:番茄妈妈要求小番茄长得像西瓜那么大、橘子那么甜、香瓜那么香、苹果那么有营养。小番茄决心向它们看齐,但经过努力,非但没有长得像它们那么大、甜、香、有营养,最后连番茄的特点也失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多么重要。因为你“永远只是你自己,模仿别人就等于丧失自己。”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温柔细腻的女教师可以把课上得如李清照的词那样婉约动人;粗犷、洒脱的男教师可以把课上得长江、黄河般豪放大气。你可以选择娟秀、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丝丝入扣、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

  3.建筑美——巧妙融通
  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美在课堂结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高明的教师如同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会把他的“房子”设计得新颖别致、美观大方。
  一堂好课应是一个完整的“圆”,“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亚里士多德是这样阐述美的“整一性”的:“……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这就像人,我们常看到一些面孔,就其中各部分孤立地看,就看不出丝毫优点;但是就整体看,它们却显得很美。”所以课堂结构设计应追求一种系统美。“圆”形的课,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这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的。遵循画圆的规律,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我们可以展开这样的设计流程:“先找到一个支点,再拉出一条线,最后画成一个圆”。如《打碗碗花》围绕一个“点”——“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教学流程,把这个“点”拉成了一条不枝不蔓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充实了许多“血肉”,使之显得很“饱满”。拉线的过程是展开教学步骤的过程,必须做到线的流畅性、层次性、丰满性、延伸性。最后是“画圆”,整堂课的结构应相互融通、首尾呼应,是一个开放的圆,努力形成“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
  总之,“三美”,是闻一多对诗的审美追求,也应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审美理想。

  二、美课堂,流淌诗情
  柏拉图说过“美是很难理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音乐的性质是难以明确的……”书法的“诗无达诂”,古人已经意识到了,但这一点并不妨碍我们心醉神迷地接近它,亲近它,热爱它,并藉以提升智慧的等级、精神的品格。世界上有些属于心灵属于美的东西,往往与诗有关,是说不清或不需要说清的。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不容易说清楚好在哪里的,甚至不需要说清楚,就像一首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应是老师诗意的表达和传述。

  1.散文诗——洒脱美
  课堂上为了维持课的流畅运行,教师要善于顺势引导,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巧妙的点拨、引领。这样的课堂状态看似散漫,实则集中。师生一起如同在山间闲步登山,或观光赏景,或嬉戏山涧,或歇息山亭,虽然登山的速度或快或慢,路线或曲或直,但目标却是明确而单一:登上山顶。这样的课堂,流泻自由、放荡不羁、呈现洒脱,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老舍的《猫》,从冯骥才的《珍珠鸟》引入,揭示“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的主旨,然后引领孩子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老舍给了这些可爱的猫多少宽容和爱,这份宽容与爱又转化成猫对主人多少信赖,人和动物之间由此创造了多么美好的境界。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一堂好课应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形散神聚。

  2.叙事诗——充实美
  一些人文内涵很丰富的课文,老师在课堂上应着力向学生呈现一个丰厚的文化背景,使课堂拥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学生很大的信息量。就像一首恢宏磅礴的叙事诗,具有充实美。请看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案例1 卢沟桥的狮子(人教版第7册)

  片断设计:
  ①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跟朋友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
  ③通过互相交流信息,你最气愤的是什么?你最感到欣慰的又是什么?
  ④看媒体。老师也找到了一段录像资料。跟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师生、生生间就课前、课内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共享,体现了师生对课程资源主动地开发、利用。)

  案例2 敦煌莫高窟(浙教版第7册)

  片断设计:
  ①想看到这个艺术宝库中更多、更美的艺术吗?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来到茫茫的戈壁沙漠,去做一次愉快的艺术之旅吧!
  看录像。(配解说词:敦煌壁画布满了所有石窟的窟顶、墙壁,如果把所有的壁画加起来,长达50华里。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大官出行的场面;这是古代的杂技表演;马与马夫,主人敬佛去了,马夫在打瞌睡;古人看病的情景;结婚的场面;这是不可一世的国王;暴躁的龙王;这是性格开朗的和尚;这是疯疯颠颠的愚痴;虔诚敬佛的少女;这是一对好朋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敦煌艺术的代表作。你瞧,她不用背上的翅膀,也不用脚下的云雾,只用两条长长的绸带就飞了起来,而且飞得那么美,宛如空中的舞蹈。这是艺术家的智慧在飞翔。)
  ②交流、运用信息。
  想了解更多敦煌的信息吗?
  1)你们奖励到的信息,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吗?上来读老师整理过奖励给部分学生的信息。
  2)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合作得怎样?你们能否也奖励我几条信息?(指名读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
  3)一起读第一段课文。了解了这些信息,对这段课文有什么意见?(利用新信息,把洞窟数字改掉。)
  4)回去还想收集哪些敦煌信息?
  5)敦煌信息能收集完吗?因为敦煌艺术的研究者们,几乎每年都在创造新的敦煌信息。也许,未来敦煌信息的创造者此刻正坐在大家中间勤奋学习呢?
  (设计意图:融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运用、创造于一体,师生在课堂上交流、对话,并不断开发、拓展新的课程资源,课堂成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课外资源引进课内,使课内外融为一体,为整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厚的文化背景,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幸福地栖居在诗意的课堂上。

  3.韵律诗——对仗美
  一堂好课应像一首对仗工整的韵律诗,不论是平仄,韵脚,都处理得非常和谐,舒服。在课的流淌过程中,前后呼应,甚至细节处也会照应,给人以浑然一体,非常圆润的感觉。如浙教版第9册《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可先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兵马俑的栩栩如生,由衷地感受到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学到第三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了军阵的威武雄壮,还是让他们由衷地感叹,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课堂上反复出现“世界第八大奇迹”,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给人以情的震撼,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诗意,使课堂飘洒美丽音符;审美,使课堂流淌浓浓的诗意。语文课,让师生一起栖居在美丽的、诗意的课堂上,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研室)

  盛新凤 全国知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她的语文教学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她的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诗情与诗意,她在各级教学观摩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并两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示范教学。她先后独立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出版有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两极之美: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和配套音像教材一册。
  近年来,她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示范教学、开设讲座100余场,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和众多专家的好评。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7-11-18]
 
上一篇  情智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摘自《博客:天一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