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名师家园 认识名师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作者:闫学

  大概是在2009年11月,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邀请我去做一场关于“教师职业人生规划”的讲座,主办方要求我尽量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谈谈这些年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经验。虽然我不敢妄称“优秀”,但还是愿意跟教师朋友谈谈我个人的成长体会,因此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对自己十八年的教师生涯作了比较全面地梳理与反思。十八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以时间为轴来看,这段历史可以拉得非常芜杂,但其实这条线索是非常简单的——当我系统回顾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所走过的路,所有曾经的喜悦与失败,不外乎就是这样一个框架: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其实,这也不是“历史”,因为一切正在进行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些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坚信,只有在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框架中,一个优秀教师才可以真正地站立起来。其中,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中拥有教学的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迸发新鲜的灵感和思路。自然,不读书的教师,也根本谈不上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反思与教育写作。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我们至少已经在理论上认识到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教师应该读书;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实,这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的是同一个观点——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确实,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地、更深邃地沉入阅读之中。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最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朋友们聊天,最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是读书。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怀着这种深深的迷恋与渴望,这些年花了很多时间重读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科、哪个学段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当然,哪些书目是真正的经典,尚不能完全达成共识,有的书已经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的书尚处于这个时间的流中,也许沉没,也许正在流向我们未知的远方。但不管怎样,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将有自己的判断,也都有权利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极其关注国内最新的出版信息。看到那些流行一时的畅销书,我也总会买来翻一翻,我很想知道这些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出版的书籍究竟是什么使人们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这样的阅读没有给我带来丝毫快乐,更没有感到丝毫幸福,当我每次硬着头皮读完,总会想起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凡是为愚蠢者写作的都是会大受欢迎的。”这句话似乎过于偏激,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警惕畅销书,阅读应该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阅读就要读经典作品。
  十几年了,在那些经典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反思自身生活,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我逐步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更看重的是,当我与这些高尚的灵魂相遇,当我感受到凡高所说的那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甚至在最痛苦迷惘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人类中最优秀的与我同在。虽然这些年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但我在语文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占不到三分之一。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阅读上,花在了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那就是阅读,是只有阅读才能给我带来的那个无限丰富、迷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些年的阅读中,在这个精神世界中,我活过很多次,也不断地经历死亡,有时沉入绝望的深渊,有时又攀上了幸福的巅峰。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是我从现实生活的庸庸碌碌中突围的记录,是一个人至死无悔的生命历程。因为阅读,我对生活变得甘心;也因为阅读,我对生活又总是充满渴望。我甘心将自己浸入这个世界,现实的与精神的双重世界,我什么都满足,充满欢欣地参与其中;我又什么都想尝试,渴望挑战,有时自我挑战。我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在反复地纠结中化茧为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阅读。
  就这样一直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刚满32岁。2006年底,我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年度十大读书人物”之一。编辑部的朋友让我写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其实,我又何尝有什么“感言”呢?我只不过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在读书中抵抗虚无,不愿让自己在虚无中教书罢了。这些年,不断地有教师朋友问我关于读书的话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其实,在我看来,时时都是阅读的时间,处处都是阅读的地点。因此,我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不愁找不到阅读的时间。在我的心里,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这种像呼吸一样须臾不可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
  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拒绝阅读。因为人不能不思考,人活着不能仅仅表现为新陈代谢。那么,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我们更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这条可以寻觅到人之幸福的道路。就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但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也都是读书人,而这一个由读书人组成的教师集体共同把孩子们带入了阅读这个阔大、迷人的世界。这两年,我潜心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止一次地发现,在谈到帮助孩子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苏霍姆林斯基总是不吝笔墨,那些童话般的师生共读的场景令我百读不厌。
  也常听有的老师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差,压力大,条件有限,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
  那么,无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么不能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令人焦虑的教育现实,我们都应该首先把作为教师的自己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因为,只有我们丰富了,温润了,强大了,才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也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阅读将会是一种最持久、最有力量、也最根本的办法。
  我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做的。您可以不相信我,但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6-09]
 
上一篇   让课堂诗情飞扬  摘自《芷兰的日志》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