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六册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札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听薛法根老师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有感
佚名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与“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很难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常常偏向一方。《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前,语文教学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不离分析,动辄就是训练,自然难免抹杀语文教学的灵光,陷入繁琐主义的泥淖。《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语文教学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清高得羞于谈知识,耻于言训练,认为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精神,得益于技能,但究竟应该怎样“着眼”,如何“得益”?却又始终说不出一个字来。将语文教学搞得神乎其神,悬乎得很,学生却收效甚微。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从薛法根老师所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薛法根老师是怎样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的呢?

  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薛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之后,通过一道填空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写的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钓鱼
  薛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汤姆钓鱼的课文之后,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怎样钓鱼的?请看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逐组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察觉动静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一生用了这几组词语,基本上说清楚我是怎样钓鱼的,但用词还不够灵活,说话不连贯。最后说: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
  师:这位同学钓鱼的动作有点生硬,有点像木偶。最后也是说钓到大鲈鱼的,最好有点变化,因为,野生的鲈鱼是很难钓到的。谁再来说,这次,老师要把这几组词拿掉。
  (又有两个学生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最后分别说:钓到了青鱼和鲤鱼。)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薛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极富艺术性,他采用了师生表演的形式,既源于课文,又是对课文的一次再创造。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便宜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汤姆。(众笑)先读读爸爸的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吗!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薛老师结课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点也不牵强附会,而是紧紧联系学生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没有)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都……)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从薛老师所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一、语言训练不能丢
  谈到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更关心共同的问题。这个共同的问题很简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认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种“羞于谈知识,耻于言训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将会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止步不前。当然,语言训练不能搞成题海战术,枯燥乏味,令学生生厌。薛老师的语言训练扎扎实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他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了一道填空,既是一个铺垫,又提示了方法。再如,薛老师十分注重读写结合,在学了汤姆钓鱼之后,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样钓鱼的。薛老师这样的语文课一定能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分离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理”。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从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薛老师让学生与他一起表演父子对话,在轻松愉悦之中,使学生既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又将课文主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定”深深铭刻在幼小的心灵上。再如,薛老师结课前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也与运用语言紧密结合,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定应该自觉遵守,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薛老师的语文课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最好诠释。
 
   [2006-12-0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欣赏薛法根“导”的艺术  摘自《小学教案课件网》网站。
下一篇  → 做有规则的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思考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