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材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未被揭示的秘密
佚名
  
  此文一般被解读为“精彩极了”(肯定、表扬)和“糟糕透了”(否定、批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如果尊重文本、聆听文本,文本告诉我们的,可能比这个“标签”要丰厚得多。
  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巴迪成长的影响
  几年后,当我想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这里的“几年后”,是“我七八岁”写了那首诗的“几年后”。“我”现在知道,那首诗以“质量”而言,父亲当时“糟糕透了”的评价是对的(“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而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是错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但紧接着,文本还告诉我们,从七八岁到十一岁左右的几年时间里,实际对“我”发生作用和影响的是母亲的“精彩极了”,因为“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评,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从这两段话,我们又知道,对巴迪后来成长发挥作用的既有“精彩极了”也有“糟糕透了”,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巴迪成长的轨迹是:先需要“精彩极了”,等到了一定阶段再需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有机结合——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儿童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
  还是回到文本中,从巴迪的成长轨迹中,我们知道:
  巴迪的妈妈着眼于呵护孩子做出尝试、付出努力的精神,父亲侧重于孩子最终呈现的结果;一个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精彩极了”,是一种超出事实的“夸张评价”;一个是孩子做到的离应有的标准较远是“糟糕透了”,是一种尊重事实的“中允评价”。这在心理学上被表征为“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父性之爱”多从客观实际出发,偏向理性,以社会或通行的规则为“标尺”,孩子达不到“标尺”的高度,就会如实指出或批评。而“母性之爱”则相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偏向感性,“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童年巴迪需要的是妈妈的“精彩极了”——否则,童年的巴迪就失去了尝试的动力,没有了动力,以后根本就不会在写作上有所成就。
  少年及少年之后的巴迪需要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合——否则,巴迪会迷失在妈妈“夸张评价”里而不能奋起。
  换句话说,在儿童的成长路上,“母性之爱”从孩子出生到青春前期始终应该相伴,“父性之爱”是在进入少年期(具备理性分析的能力)后才逐渐进入儿童生命的。“母性之爱”在孩子成长之初能让孩子“大胆去尝试”,“父性之爱”在孩子成长之中能让孩子知道“不足”从而“做得更好”。
  看来,作者是深谙心理学或者无意中用自己的实践再次验证了“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在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如果七八岁时“我”能接受“糟糕透了”(中允评价)反而是文本及事实的虚假。
  这样的解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如果是一个中等水平的班级,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尝试这一环节的教学:
  1.爸爸和妈妈谁的意见是对的?为什么?
  2.爸爸和妈妈谁的做法是对的?为什么?
  3.这时候,巴迪在“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二者之间,选择了什么?
  4.巴迪过了多长时间,才接受了父亲的批评,说明了什么?
  二、文本(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课文的这段话,表述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一直交织在巴迪耳际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可能更多听到的是父母的评价,但少年、青年、中年时期,更多听到的肯定是来自父母之外他人的评价。即使巴迪一直听到的是父母的评价,巴迪已经知道父母不论怎样的评价前提都是爱自己的,又何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呢?
  ——只有一种可能,这里的“两种声音”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声音(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且慢,社会上“精彩极了”的声音固然有真的表扬、肯定、鼓励,但也有“捧杀”(拍马屁、阿谀奉承),和母亲的“精彩极了”(因爱而夸张的评价)绝不是一回事。社会上“糟糕透了”的声音固然也有真批评、严要求,但也有“棒杀”(恶意中伤、肆意毁谤),和父亲的“糟糕透了”(因爱而尊重事实的中允评价)也绝不是一回事。
  如果是这样,上面的“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就明显不对了——“捧杀”和“棒杀”可绝对不是爱呐。
  经查证,原来,问题不在作者身上,而在编者那里,请看原著《我的绝妙坏诗》结尾:
  岁月流逝,很多年又过去了。我成了个“著名”作家,书店里在出售我的小说,舞台上在上演我的戏剧。今天,当我被无数“歌颂”和“批评”包围着时,我又想起了“我的第一首诗”和它引起的小插曲。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很显然,作者要告诉大家的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精彩极了”,包括“捧杀”)和“否定”(“糟糕透了”,包括“棒杀”),这才是父母对我真正的爱。
  至此,我们就比较清楚了:编者为了凸显本单元“体验父母的爱”这个主题的需要,进行了违背作者及文本原意的改编。改编是选编教材的需要,这本是正常的,但有一个原则,改编后的文本必须能够“自足”(结构内的自我解释),或者通俗讲,能自圆其说。
  而这篇课文的改编不能自圆其说,这就出现了问题。
  怎么办?
  比较正确的做法是还文本本来的面目。
  在教学中,可以问:是不是所有的表扬(“精彩极了”)都源于爱?是不是所有的批评(“糟糕透了”)都源于爱?
  辨析后出示原文结尾,学生自然会明白:你要接受表扬,但是不要被它迷倒;你要接受批评,但是不要被它打倒——这才是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2014-09-1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曾阿牛》网站。
下一篇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综合资料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