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爱如茉莉 片断赏析
巧借“茉莉”,演绎爱的内涵
佚名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借助茉莉,表现爸爸妈妈之间那种相濡以沫无痕美好的爱。整篇课文“含蓄、细节、有情”,诗情画意,使人如沐春风----——含蓄让课堂具有了可供挖掘的深度;细节可走入人物的内心;有情可熨帖人心。在我校举行的“语文半日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紧扣“细节”,抓住“奔”“叮嘱”“紧握”“布满血丝”等词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与意,实现了我们许多阅读课一般的教学取向:寻言得意。即通过一篇课文“言”的阅读来理解背后的“意”——认识一个人,见识一件事,体识一段情。而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意”的追逐还应该转向“言”的探求——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指向学生一生幸福的语文素养。比如通过课文阅读,学习如何阅读;在把握言语内容的同时,琢磨言语形式,学习表达。那么,如何将“意”再次转化为“言”呢?这是课堂实践中的一个问题。在磨课中,我们达到了这样的共识。

  【片断一】
  师:(出示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画面)一天清晨,映子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到医院去看望妈妈……(教师讲述文中相应内容,学生默默地看,静静地听)请你用一两个词概括自己感受的画面。
  生:温馨和谐宁静美好……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给你带来了“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
  A“悄悄地”“轻轻柔柔地”“静谧美好”体会“探”的妙处
  B“恬静的微笑”
  C“紧握”
  指名发言。
  师:所有的一切,在作者的眼里心中是“静谧美好”的,一切都——
  生: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理解这句话吗?
  学生面面相觑。
  师:我们可以利用拆分法把它拆开来理解。首先看“一切”指的是什么?
  生:一切指的是病房里所有的情景。
  师:具体是指什么?
  生:紧握着手睡着的映子父母。
  生:还有初升的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作者不写爸爸,也不写妈妈,为什么写阳光?阳光有什么特点?
  生:阳光给人温暖。
  师:这就是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写作手法:景语(板书)。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从阳光这一句你体验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阳光很懂人情,也来探望病中的妈妈。
  生:我觉得阳光也不忍吵醒他们。
  师:光泽来自于——
  生:阳光。
  师:其实这些心情体验就是作者的内心写照。作者不写自己的内心而些其他的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抵达作者的内心,像这样的借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文章中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作者在爸爸的“特别的叮嘱”下带去的茉莉花。
  师:“特别的叮嘱”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妈妈很爱茉莉花。
  生:也说明爸爸很了解妈妈,很爱妈妈。
  师:芬芳来自于——
  生:茉莉花。
  师:作者仅仅是说茉莉的芬芳和阳光的光泽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作者对父母之间的恩爱的感叹。
  生:父母的恩爱就像茉莉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生命的光辉。
  师:这种感情作者有没有直接写出来?(没有。)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从阳光和茉莉读出来的。(指导读文)
  师:你们可真厉害。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的文字,另一支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包含的意思。很高兴你们透过“阳光”与“茉莉”,抵达了作者的内心。像这样,作者借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手法就叫——借景抒情(板书)。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朗读第九自然段)
  【评析】本课的语言极具诗的特质,言辞清丽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实,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魅力的绝好材料,所以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触摸语言散发的轻烟软玉般淡淡的芬芳,深深感受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平淡真情。文章中的借景抒情、伏笔、留白等手法运用的绝妙,以及由此而营造的美好意境,在诵读中真切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融化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爱的感受不再是笼统的,浮泛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具体的,清晰的,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同时,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而应着力引导学生品悟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这些语言现象好似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要靠老师扒开杂草用心找寻,然后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引领着学生“到课文中走个来回”。在汉语这一无垠的大海中,浪花点点,贝壳多多。教师发现了琳琅满目的贝壳,然后捡起来交给学生细细欣赏,是一种策略;教师只是将孩子们带到海边,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欣赏美丽无比的贝壳,这是另一种策略。在教学“阳光”和“茉莉”时,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借景抒情的手法,甚至是留白、伏笔等写作手法。

  【片断二】
  师:真爱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阅读的时候要关注细节。知道什么是细节吗?(讲解板书:细节)细节又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述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捕捉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你就会在感受到生活中爱的细节。(板书: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
  学生交流。
  理解“奔”“轻轻放下”“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的眼睛”“睡眼朦胧”
  师:你看,两个人,一个不敢动,一个不敢睡,联系起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师:他们都在为对方付出,却不知对方也正在为自己牺牲着。这漫漫长夜,他们怎么渡过的呢?(范读,引入情境)
  生:我感到他们都希望对方比自己好一点,自己就感觉很快乐。
  师: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吧?都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现在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
  ①半夜,月光静静地洒进病房,妈妈……
  ②时针悄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夜很深了,可伏在床边的爸爸……
  学生交流,资源共享。
  师:爱就是为他人着想。想象着那一夜,再来读读这句朴实平淡的话(出示第12、16自然段),相信此刻你对爱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男、女生分读爸妈的话)
  师:品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读之后我们再来看这样的画面(出示文中的插图)。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映子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出示第17自然段,指名读文。)
  师:“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更加”和哪儿的茉莉相比较?
  生:和前面的剪茉莉。
  师:剪茉莉时,妈妈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剪茉莉爱如茉莉)
  师:女儿映子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怀疑。(教师随即板书?)
  师:而此时映子又是什么态度?
  生:她觉得真爱确实如茉莉那样平淡无奇,但是却洁白纯净,幽香飘远。
  师:你们从哪儿听到了映子的心声?(指导学生读第17自然段。)
  师:这里的茉莉仅仅是茉莉吗?它同时又成了什么的象征?
  生:茉莉这里已经是父母亲之间的爱的象征。
  师:这种写法我们就叫——
  生:借景抒情。
  师:借景抒情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
  指名学生发言。
  师:借景抒情给人一种含蓄的诗意的美。当我们从字面上读出了作者的深意,那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你听,映子发自肺腑的声音——(板书:爱如茉莉。)
  (指名学生读课文的结尾。)
  师:这一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我觉得应该用感叹号,可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呢?
  学生交流。
  生:我想作者就是要表现父母那种平淡无痕的爱,这种爱不需要呐喊,而只是平平淡淡地付出,所以用句号。
  生:因为作者说茉莉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怎么理解“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生:是一点一点地渗进心中,也是作者对爱如茉莉是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被认可。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们看作者也是这样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样子。)以前的疑问在这里豁然开朗,这就叫做文章的前后呼应。从生活的细节中,映子理解了爱如茉莉,这是她心底的声音。让我们再读这一段——
  生: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声音轻,美)
  【评析】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理解这里的“茉莉”已经不单单是茉莉这一物象了,它更多的是父母之间的平淡无奇的真爱的象征。相关细节的引入,既是对教材留白处的二度开发,也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在想象中拓展,学生能真切地感受茉莉之芬芳,人文之清香。在生活的细节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真爱流淌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同时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既能品味语言、训练语感,又能增强感受,积淀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断三】
  师:学完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表现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无痕真爱。现在我们来看课题(齐读课题),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中的字眼是什么?(生:爱)那么,茉莉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好像作者是用茉莉将全文串起来了。
  师:是啊,茉莉就犹如是一根金线将生活中的一幕幕画面连缀起来,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茉莉就是文章的线索。(板书:线索)
  生:我觉得茉莉的洁白香远还是真爱的形象比拟。
  师:借物抒情,诗情画意。
  师:让我们再来回顾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用心感受这茉莉般的爱。(出示小诗)
  师: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板书)这是作者映子对生活中的细节的感悟。
  记得冰心奶奶说过“有爱就有一切”,爱就在我们的身边,睁大你的慧眼,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爱,接过爱的接力棒。爱是一堆堆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你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选择一个恰当的物体,借物抒情,用“爱如,,。”写一句话吗?(学生交流)
  分享交流过程。
  【评析】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的训练、句子的训练、朗读的训练、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在感悟中,让孩子的内心积淀一些美好的情感和信念,更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不懈的追求。课堂上,教者巧借茉莉,在对比中让学生以读为凭借,充分地触摸语言、品悟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沐浴人文的光辉。
  “听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的多次循环转换的过程。由言到意,就是透过语表层,进入意蕴层,先将说写者的言转化为说写者的意,再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意,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和确定。完成了由言到意的转化和吸收,听读教学还要再进行由意到言的转换……由意到言,才是语文学科需要着力完成的过程,才是真正属于‘语文’的过程。③”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朗读感悟和领悟表达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使“教材无非是例子”落到实处。此处,借助“茉莉”,作者演绎了爱的内涵——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同时,更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让学生在学文中体悟到作者的构思,所谓“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这也正切合了《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上确立的框架——“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结合。这三个维度中,从“知识和能力”这一角度,所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可以这么说就是解决了“文”的问题。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识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质,它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推动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2015-05-2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课之境界——张学青老师《爱如茉莉》赏析  摘自《路过花开》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