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情深意浓
作者: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匡爱红
 
  语文教师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不管是提一个问题,还是作一段小结,都应带着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比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一课时,就特别注意了教师语言的设计,让教师每次都倾注真情——对小英深深的同情,对学生无限的爱和耐心的启发。
  请看“导入”的设计:
  1.(课件:一个神情忧伤、可怜的小女孩)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快乐的、孤独的、忧郁、自卑的小英,(“忧郁、自卑”课前板书好)因为她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所以——(课件: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2.师:因为可怕的病魔带走了她的欢乐,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课件: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面对如此孤独、忧郁、自卑的小英,孩子们,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4.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这样引导:你们都是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后来,小英像你们期望的那样变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116页,听老师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小英变得怎样了?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交谈、游戏图和练舞蹈图。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开朗、自信。
  师:是什么掌声让小英永远也忘不了?是什么掌声让小英永远去感谢?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课中。请快速浏览第2、3、4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在学习“轮到小英演讲了,她没有立即走上去,而是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一句时在“犹豫、慢吞吞、站、眼圈儿红”这些词下加着重号,然后,这样深情启发:让我们抓住这些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深入到小英那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默默地去读,默默地去想,她在犹豫什么?她的内心在进行着怎样激烈的斗争?(忧伤的音乐响起)想好的,轻轻地讲给同桌听一听。谁先来说,小英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体会小英的心情,有感情地说。
  最后看一看“整体升华”部分的设计:
  师:是啊,多么难忘的掌声啊!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小英的一生都会珍惜那令她鼓起生活勇气的掌声。因为是那神奇的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人生,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掌声像什么?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师(小结):掌声能给我们温暖,能给我们力量、勇气和信心。当我们要给别人送去温暖、送去信心和勇气时,鼓掌是一种办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自由交流。)
  (“夜景”音乐响起)师:给别人送去一句话语,一段音乐,一张贺卡,一个眼神……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和行为,但能给别人带去勇气和信心,温暖和鼓励。愿我们从小就学会这样去做,并经常这样去做。同时,当别人这样为你做的时候,你要知道珍惜,你要知道感谢。
  师:同学们,人生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的旅途往往充满了艰辛与坎坷。生活中我们需要互相帮助,我们渴望真诚的鼓励。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掌声。(板书:生命需要掌声。)我建议,我们所有在场的老师,把我们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最亲爱的同学。愿同学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不精不诚,不能感人”。笔者觉得以上《掌声》一课教师的语言能使学生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感动。原因不是语言的技巧,重要的在于有真实的感情。对学生丹心一片,由衷地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就会产生感召作用、激励作用。
  教师语言要能深于传情,还须激情横溢。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冲击波,教师自己动情,才能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动于内而言溢于外,以情激情,学生才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比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就特别注意通过教师饱含激情、发自肺腑、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去叩开学生的心扉,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司马迁那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百折不挠的强者形象。
  在初步学习了“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后,教师伴着二胡曲《悲秋》激情引导:同学们,宫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人后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又是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的。他是含冤入狱,受了宫刑。
  再读读这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进一步激情引导(配二胡曲《悲秋》),课件出示: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指名学生读)
  师:这是何等的悲和愤啊!一起再读读这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集体读)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作?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在对以上问题学习探究之后,教师伴着悲壮的交响乐小结: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同学们,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做一个弱者,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永远不被打垮?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课件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师生一起读)
  再看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
  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另外考虑一组画面进行想象描述。)(学生写的过程中放二胡曲《睡莲》)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点评1:同学们,不断地研读、整理、查对、走访、采风,司马迁坚持下来了,可见他意志之坚强。不仅如此,还要直面黑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漫天的流言蜚语,时人的嘲弄、讽刺。这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并一起读。)
  点评2: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坚强,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震撼力,关键在语言里要有“魂”。有了精神,就有了光彩。讲起来就激情满怀,热情洋溢,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心中感情的冲击波就会倾注于语言,就会情深意浓,妙语连珠。就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2-08]
 
上一篇   做一个“会说话的”语文教师  摘自《中华语文网》网站
下一篇   细数教师的“违规”教学语言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