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解读技能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作者:佚名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经过无数理论家和一线老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可是当我们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的热烈与兴奋中沉静下来的时候,心中又时常会生出几分惆怅——总觉得课堂上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一些,模仿的痕迹重了一点。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者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一、语言发展层面
  语文课首先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课。无论语文教学的理念是怎样的前卫,无论语文课的形式是怎样的花样翻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始终都是语文课的基本使命。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语文课对于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应各有侧重。教者对课文的解读,首先应着眼于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潜在价值。
  1、课文读诵
  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对课文的读通还要进一步走向“人情”、“入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打开所有课文的“万能钥匙”。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轻声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读中发现问题,此外还有语调、音韵、节奏的起承转合等等。什么样的课文与什么样的读法相匹配,这是我们在解读课文时所必须考虑到的。
  《滴水穿石》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宜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声声响亮、字正腔圆,让他们在朗读中体味演说家的精神风貌。《燕子》是状物的美文,即便是教者逐句领读课文,也可使孩子们感受到抒情散文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就字面而言是非常浅显的,读通课文后,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体悟“给予的是什么——其实都是一份爱心”这一主旨,是明智之举……
  一个喜欢读书、善于读书的语文老师必将带出一批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来。
  2、语言积累
  语言贫乏怎么办?语感欠缺怎么办?思路不清怎么办?表达技巧不够纯熟怎么办?对文章及人生的感悟不够深入怎么办?——积累语言吧!有了合理的语言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均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典范的篇章、美妙的词句、精巧的布局、独特的句式以及语言节奏,这些都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食粮。例如: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滴水穿石》)
  这是全文的“文眼”。里面包含着一副对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如果引导学生分别从字数、词意、音韵等方面体会其中的妙处,不但能读得抑扬顿挫、兴味盎然,而且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语言的记诵自然也会水到渠成。就一些音韵节奏较鲜明的篇章而言,对课文本身的合理诵读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积累方法。例如: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茏子四周活动,随后……渐渐地……后来……”“笼子四周……柜顶……书架……小桌……杯子……笔尖……啄两下我的手指。”(《珍珠鸟》
  所列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和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信赖”的。这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也是把握课文的有效凭借。
  各种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节奏在课文中比比皆是,利用好了可大幅度提高课文记诵的效率,也为孩子们日后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3、迁移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阅读、积累的语言只有通过迁移运用,才能很好地内化吸收,进一步形成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迁移运用”更多的是带有模拟性质的。寻找课文中“迁移运用”的立足点,是我们解读课文时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吉林雾凇奇观。”(《雾凇》)
  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读这个句子,让学生用心去听,并亲自试读,从而体会到:即便是同一个句子,如果是用不同的语调去读,其表情达意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词语的品味运用,句式结构的变化仿写,对课文理解感悟的拓展延伸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等等,均可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二、认知提高层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发展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课文,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呢?
  1、对课文内容的合理认知
  许多老师在教《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往往局限于“教参”上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了“保罗错了。他怎么错了”“保罗又错了”“他错在哪儿”这样的问题设计而手忙脚乱。其实,无论保罗的哥哥、保罗,还是小男孩,他们都在“给予”。他们都在对别人付出爱心。他们都很快乐。他们都是因为看到别人快乐而快乐。对别人付出一份爱心,并为此而感到快乐,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样的理解方式更有利于教学步骤的展开。
  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上,以合理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内容,是教好一篇课文的保障。
  2、对语文知识的合理认知
  我们今天不提倡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应该回避语文知识。恰恰相反.合理地穿插一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会使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有序。例如: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珍珠鸟》)
  这句话中的逗号如果不用,句子也成立。可这里为什么还要特意用上一个逗号呢?为的是强调“信赖”一词,这是逗号的一种独特的用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个逗号的作用体现出来以落实理解。
  让一部分语文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介入课堂,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学会方法,这是落实语言训练的抓手。
  三、情趣感染层面
  情趣的感染与理性的思考对语文教学同样重要。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必定是妙趣横生,充满着求知欲望的。这样的课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面对课文,善于发现其中的情趣则需要智慧的眼光。例如,《剪枝的学问》的教学片断:
  师:剪枝的好处,仅仅是增加了桃子的产量吗?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
  (引导学生指出)
  “桃园中像飘浮着片片红云。”“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我们不妨把剪枝的好处编成一首歌:(师生合作)
  剪啊,剪出了满树的桃花。
  剪啊,剪出了红云片片。
  剪啊,引来了无数的蜜蜂。
  剪啊,剪出了一片希望。
  剪啊,剪来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剪啊,剪出了阵阵欢乐。
  剪啊,剪出了一门学问!
  经过这样的处理,教学过程自然轻松愉快。
  情趣的捕捉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课文,力求把课文读通、读透、读活。
  四、精神成长层面
  语文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作品:有劝人行善的《给予是快乐的》,有砥砺志向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有启迪智慧的《苹果里的五角星》,有勇担责任的《印度洋上生死夜》……面对这些课文。放任自流是盲目的,空洞说教是苍白的。如何用好这些课文?合理的解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船长》的解读,我们可以思考:
  “船长”是什么?船长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是指挥全船的人员齐心协力远涉重洋,安全地从起点抵达终点的人。从肩负的使命和可能面临的种种危险情况来看,当好一个船长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光荣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船长?当船长的人除了需要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经验外,更应该具备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从容指挥、全面控制的能力。从这里看来,“船长”又是极富人格魅力的代名词,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风向标。
  西方文化中有“骑士精神”,东方文化中有“侠义之风”。在危难时刻,保护好妇女和弱者应该是全人类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说,《船长》又是一堂履行人道、遵守社会公德的入门课。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船长仅仅是指在大海上指挥航行的那种人吗?当然不止这一点!“船长”还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人格,“船长”应该是“英雄”的代名词。在生活中,每当危难时刻,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行救死扶伤之人道,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我们都有可能看到船长的影子。
  从小时候算起,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做过英雄梦。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做英雄,但是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生活需要你挺身而出,行使自己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船长”!
  就一篇课文而言,以上四个层面其实是一体的,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只是为了便于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试图从立体层面上去解读课文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但如果真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且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又谈何容易呢?毕竟,课堂教学是纸上谈兵所不能替代的。
  就让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成为我们迈向课改更深处的通行证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2-04]
 
上一篇   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 文本解读  摘自《彼岸的花火的博客》新浪博客
下一篇   文本解读 味味见“效”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